百忧集行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那个懵懂无知的小儿子并不懂得父子间的礼仪,大声哭闹着要吃饭,在门口东侧吵嚷不休。
去完善
释义
痴儿:指不懂事的孩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从少年到晚年的生命历程。开篇描绘了少年时代的朝气蓬勃,“健如黄犊”“一日上树能千回”,生动刻画了一个无忧无虑、充满活力的少年形象。然而,接下来笔锋陡转,描述当下的衰老与困境——“坐卧只多少行立”,凸显岁月无情的侵蚀。
下半部分进一步渲染生活的窘迫:“入门依旧四壁空”揭示家庭的贫困,“强将笑语供主人”则表现了诗人在社会中的卑微地位。最后两句以孩子“叫怒索饭”的场景收尾,既增添了一丝辛酸的幽默感,又深化了全诗的主题:即使身处绝境,人生的苦难依然延续,而这种苦难不仅属于个人,更波及整个家庭。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结构层次分明。从追忆往昔到直面现实,再到细节描写,层层递进,将个体命运融入时代背景之中,体现了杜甫一贯关注民生疾苦的人道主义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时年五十岁。诗人历经安史之乱,饱尝颠沛流离之苦,晚年寓居夔州。回首过往,他感慨万千:少年时无忧无虑、健步如飞的快乐时光恍若昨日,而今却已垂垂老矣,百病缠身。面对家徒四壁的窘境和嗷嗷待哺的稚子,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倍感人生的艰辛与无奈。此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就,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了对人生沧桑的深沉叹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