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
幽居懒慢养余生,强为春风处处行。
藉草弄花终少味,寻山爱竹尚多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隐居懒散度余生,勉为其难迎接春天,
忙碌于花草却觉无趣,寻觅青山唯喜翠竹情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幽居:独居,寂静地居住。
2. 懒慢:懒散、悠闲的性情。
3. 养余生:在余生中修养身心。
4. 强为:勉强为之。
5. 春风:春天的风,这里可以理解为春天、春光。
6. 处处行:指在春光明媚的地方走走看看。
7. 藉草:踏着草地。
8. 弄花:欣赏花朵。
9. 少味:缺少韵味,无趣。
10. 寻山:游山玩水。
11. 爱竹:喜欢竹子,这里是说对竹子情有独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天时,因为长期幽居而显得懒散的生活状态。尽管他在强颜欢笑,努力在春天里行走,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正让他感到快乐的事物。他尝试着欣赏花草,但始终觉得缺少趣味;唯有寻找青山翠竹的时候,才感受到了一些深情。整首诗表达了一种孤独、惆怅的情绪和对自然的深深眷恋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踏青》是南宋诗人吴可在踏青之时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194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吴可正处中年,任官至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由于朝政腐败、战乱频繁,他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
在宋代,踏青是一种流行的民俗活动,人们会在春季外出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然而,在南宋时期的特殊背景下,踏青的意义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踏青是人们寻求放松和愉悦的方式;另一方面,在战乱的阴影下,踏青也成为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吴可的《踏青》诗通过对踏青活动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诗中,他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但又通过“愁”字点出了内心的忧虑。这种矛盾的情感反映了他在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性的挣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