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自警
春风吹尽一川冰,野色山光弄晚晴。
节物荣枯能几许,人生寒暑正堪惊。
百围松桧秋毫壮,千丈罗纨尺寸成。
饱食安眠欲何用,徬徨终夜月华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风吹过,河流上的冰块渐渐融化,傍晚的阳光洒在野外的景色上。大自然的季节更替、植物的繁荣与枯萎不过几度春秋,而人生的冷暖瞬间也令人惊叹。巨大的松树和桧树显得雄壮有力,丝绸般的植物则显示出惊人的生长力。吃饱睡足之后又该做些什么呢?面对月光下的寂静夜空,人们可能也会感到有些迷茫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春风:指的是春天的风,象征着温暖、生机与希望。
2. 吹尽:将……吹散或驱散的意思。
3. 一川冰:指一片河面上的冰层。
4. 野色:田野的色彩,通常形容春天田野中生机勃勃的景象。
5. 山光:山峰的景色,一般与“野色”一同出现,组成一幅完整的田园风光图。
6. 弄晚晴:意为在傍晚时分欣赏美景。
7. 节物:自然界的节气和景物。
8. 荣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繁荣与枯萎。
9. 能几许:表示时间短暂,持续不了多久。
10. 寒暑: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这里代指人生的起伏变化。
11. 百围:高度约为一百人合抱的量度单位,通常用来形容粗大的事物。
12. 松桧:松树和桧树,常用于形容坚韧的品质。
13. 秋毫:原意是指鸟类秋季换毛时脱落下来的细毛,后来泛指细微之物。
14. 千丈:形容物体非常长,例如瀑布或山峦等。
15. 罗纨:丝绸衣物,通常用来形容华丽的事物。
16. 尺寸成:形容事物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或达到预期的效果。
17. 饱食:吃得过饱,可以引申为生活安逸、无忧虑的状态。
18. 安眠:入睡安稳,也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19. 欲何用:疑问句式,表示没有什么用处。
20. 徬徨:心神不定、犹豫不决的样子。
21. 终夜:整夜,一整晚。
22. 月华明:月光明亮,也可以理解为月色美丽。
去完善
赏析
《春日自警》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诗人对于人生及自然的感慨。诗中春风吹尽了河川的冰封,展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傍晚时分,山野之间的景色显得格外迷人。然而,季节更替带来的植物荣枯不过一瞬间,正如人生中寒暑交替,使人不禁感到惊慌失措。
诗人通过“百围松桧”与“千丈罗纨”形成对比,以此强调生命的顽强与脆弱。在这自然界中,参天大树依然伟岸,而看似华丽的丝绸却在岁月的长河中瞬间消逝。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们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禁产生深深的忧虑。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本质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警示。尽管外界环境美好,但诗人仍心怀担忧,彷徨不已。在这种情境下,诗人以月华如练之景作结,寓意着希望人们能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日自警》是南宋诗人孙应时所作,这首诗写于公元1200年左右。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繁荣。然而,在这个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战乱频仍。
孙应时是南宋的一位士人,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经历了许多人生的曲折。他的生活经历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动荡和不公。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个世界的命运。
在这样的背景下,孙应时在春日的某一天,独自反思自己的过往,写下了这首《春日自警》。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他用春天的景象来比喻人生的美好,用春雨滋润万物来比喻自己心中的希望。同时,他也提醒自己,要像春天一样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