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塘
啼烟禽鸟役羁魂,又泊寒崖近水村。
暗谷霭深迷树迹,败塘水涸见莲根。
自收堕叶投官店,谁缚枯藤鎻庙门。
浊酒不浇寒极恨,几程陡入醉乾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烟雾缭绕的鸟儿们在飞翔,它们在寒冷的山崖边停留靠近水边的村庄。
昏暗的山谷深处,树木被雾气笼罩得模糊不清,废弃的水塘已经干涸,只有莲藕的根茎还看得见。
我自己把落叶收集起来,投到官方的酒馆里,谁能束缚枯死的藤条,锁住破败的寺庙大门呢?
这杯浊酒不能消除我内心的寒冷和愤懑,我的步伐有些不稳,渐渐地陷入了醉生梦死的世界。
去完善
释义
1. 啼烟:指烟雾弥漫的环境。2. 禽鸟:鸟类动物。3. 役羁魂:形容被束缚的思绪。4. 泊:停泊,靠岸。5. 寒崖:寒冷的悬崖。6. 水村:水边的村庄。7. 暗谷:幽暗的山谷。8. 霭深:云雾浓重。9. 迷树迹:树木的踪迹变得模糊。10. 败塘:荒废的池塘。11. 水涸:水源干涸。12. 见莲根:看到莲藕的根部。13. 自收堕叶:自己收集落叶。14. 投官店:指住宿在官方开设的旅店里。15. 谁缚枯藤:疑问句,意为无人捆扎枯藤。16. 鎻庙门:将寺庙的门锁住。17. 浊酒:劣质酒。18. 不浇寒极恨:不能消解极度的寒冷带来的怨恨。19. 几程:经历了几次旅程。20. 陡入:突然进入。21. 醉乾坤:沉浸在醉酒后的世界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凉的冬日画面,诗人通过观察和感受表达了身世飘零、孤寂失意的情感。
首联以“啼烟禽鸟”引出羁旅之思,表现出诗人在漫长的旅程中孤独的心境;次联通过对寒冷山区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落魄与无助。
颈联和尾联则是诗人对自身境况的自嘲和无奈,表达了无法消除痛苦的悲哀以及对世事不公的愤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莲花塘》是南宋诗人董嗣杲的一首描绘池塘荷花景色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晚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董嗣杲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期。早年他投身于科举考试,希望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但在屡次失败后,他开始对科举制度产生怀疑。此时,他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关注民间疾苦,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许多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如《西湖百咏》等。
在南宋晚期,国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患严重。董嗣杲在这种背景下,深感国家和民族危亡,忧心忡忡。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篇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操,共同抵抗外敌入侵。因此,在他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精神的颂扬。
在《莲花塘》这首诗中,董嗣杲通过对池塘荷花的描绘,表达了他在这种动荡时期的感慨和忧虑。他用莲花象征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尊严,用池塘象征着国家面临的困境。他希望人们能从这首诗中感受到国家的危机,从而激发起人们的爱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