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放生慈济法门

标题包含
放生慈济法门
我比丘某甲,今为傍生类。 发佛大慈悲,忏彼六情根。 无始业障海,眼根著诸色。 耳界闻乱声,鼻染一切香。 舌生诸恶刺,身如机关主。 六贼游戏中,心想如猿猴。 无有暂停时。 如此等六法,名为六情根。 一切业因缘,皆从妄想起。 妄想如幻焰,亦若空中花。 迷倒不觉知,为诸惑业缚。 永堕三途界,没在众苦中。 不闻正法音,何曾知忏悔。 惟愿十方佛,菩萨众大师。 慈力与冥加,令其知发露。 无始一切恶,今日悉消除。 毕故不造新,常当修梵行。 未脱傍生难,余命愿安乐。 筌网及虞罗,愿不相值遇。 饮啄随时足,饥渴永不逢。 相见起慈心,愿不相吞噉。 当承三宝力,誓脱众尘劳。 毕此苦类身,愿生诸佛国。 弥陀广慈愿,不舍一切生。 观音慈愿深,常游五道界。 愿舒五色臂,拔我出轮回。 傥若命终时,愿垂亲接引。 救我厄难者,菩萨大檀那。 悯我临汤火,舍财赎我命。 须弥与大海,徒自谓高深。 檀那今日恩,高深不可比。 现生增福寿,眷属悉团圆。 来世受身时,愿同生佛国,和南贤圣众。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解如下: 1. 比丘某甲:指出家人对自己的称呼。比丘是佛教的出家男众,为僧侣的一种。 2. 傍生类:指动物、生物。这里表示自己现在如同动物般无知。 3. 六情根:佛教术语,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也就是人的认知能力。 4. 无始业障海:无始以来积累的业障像海洋一样深广。 5. 六贼游戏中:比喻人因为贪嗔痴慢疑这六贼而陷入种种烦恼和痛苦。 6. 三途界:即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7. 不闻正法音:无法听闻正法,即不能听到佛陀的教诲。 8. 十方佛: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的佛。 9. 慈力与冥加:佛菩萨以慈悲之力给予加持。 10. 发露:揭露自己的罪过,向他人坦白错误。 11. 毕故不造新:结束过去错误的行径,不再犯新的过错。 12. 修梵行:修行清净的梵行,遵循佛教教义。 13. 傍生难:仍在动物形态的困境中。 14. 筌网及虞罗:捕捉动物的工具。筌是一种捕鱼的器具,网是捕鸟兽的网,虞罗是狩猎的人。 15. 饮啄:喝水和吃东西。 16. 五道:佛教所说的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和饿鬼道。 17. 弥陀: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宰。 18. 观音:观音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救苦救难。 19. 亲接引:亲自来接引。 20. 大檀那:对施主或善心的尊称。 21. 汤火:煎熬之苦,比喻苦难。 22. 须弥:须弥山,佛教中的世界中心。 23. 和南:合掌,表示敬礼。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放生的佛教诗,作者释遵式以其独特的方式描绘了放生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对生命的敬畏。诗歌以一名比丘的口吻,表达了其对于众生苦难的理解以及希望通过念佛、行善来解脱众生的愿望。 诗的开头,“我比丘某甲,今为傍生类”,即表明了诗人以一个修行者的身份来看待放生一事。通过描述“六情根”(眼、耳、鼻、舌、身、意)的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困扰,揭示出众生因贪嗔痴而陷入的痛苦境地。这种观察生命的方式,充满了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洞见。 紧接着,作者描述了由于妄想而产生的各种烦恼与困惑,并指出了人们普遍缺乏对生命及痛苦的真正认知,以至于“永堕三途界,没在众苦中”。这样的困境让作者感受到极大的痛苦,从而使他决心发起忏悔,祈愿十方诸佛及菩萨的怜悯,帮助众生了解自己的过错,以便“毕故不造新,常当修梵行”。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慈悲情怀,希望放生能带给被放生的生物平安快乐的生活。同时,他也设想了在未来某个时刻,自己将依靠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的力量脱离生死轮回,并最终往生到佛国净土。 整首诗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深厚的佛法内涵,是佛教文化中一首颇具代表性的作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放生慈济法门》是宋代高僧释遵式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960-1279年间的宋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在这个时期都达到了高峰。 释遵式,又名尊宿,是宋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和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青年时期就出家为僧,后来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禅宗大师。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这首《放生慈济法门》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释遵式生活的时代,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了深厚的根基,放生作为一种慈悲的行为,已经被广大信众所接受。释遵式在诗歌中描绘了放生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慈悲的信仰。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命尊重的观念,也体现了佛教在当时的深刻影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