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束熙之雨后
猎猎风吹雨气腥,谁翻碧海踏天倾。
如何农畯三时望,只得官蛙一处鸣。
何处断虹残冷落,有时斜照蹔分明。
当车收辙云藏迹,依旧晴空万里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猎猎狂风携带着湿润的气息,是谁翻动碧海席卷而来?农民在三个季节里期盼着,却只能听到青蛙在一处呱呱地叫。
彩虹消失,天空显得有些凄冷;夕阳西下,又照亮了片刻的世界。乌云渐渐散开,重现蓝天白云的景象,一切都恢复了宁静和平静。
去完善
释义
《和束熙之雨后》是一首描绘雨后天晴景象的诗。下面是诗中的一些词语注释:
1. 猎猎风:指疾风。
2. 气腥:指空气中带有腥味。
3. 碧海:大海。
4. 踏天倾:形容海浪汹涌。
5. 农畯:农夫。
6. 三时望:在三个季节里期盼。
7. 官蛙:即青蛙,这里用来比喻官僚。
8. 一处鸣:集中在一起喧闹。
9. 断虹:中断的彩虹。
10. 残落:凋零。
11. 斜照:夕阳斜射的阳光。
12. 蹔分明:暂时明亮。
13. 当车收辙:意指乌云散去。
14. 云藏迹:云朵消失。
15. 晴空万里平:晴朗的天空一望无际。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和束熙之雨后》中,王令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首先,诗人以“猎猎风吹雨气腥”开篇,展现了一幅狂风暴雨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随后,他通过“谁翻碧海踏天倾”的设问,暗示了自然界的力量之大,同时也隐喻了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接下来的两句,“如何农畯三时望,只得官蛙一处鸣”,则是对农民辛勤耕耘却未能得到应有回报的无奈表达,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官僚腐败。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雨后天空的美景:“何处断虹残冷落,有时斜照蹔分明。”虽然风雨过后,彩虹依稀可见,但终究是短暂的光明。这里的“断虹”和“斜照”象征着那些短暂的希望,而“残冷落”和“蹔分明”则表达了诗人的悲观情绪。
在诗的最后两句,“当车收辙云藏迹,依旧晴空万里平”,诗人以自然界的天气变化为喻,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即使风雨过后,天空依旧晴朗,这象征着尽管现实残酷,但人们仍应保持信念,追求公平与正义。整首诗通过对雨后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和束熙之雨后》是北宋诗人王令所作。王令生活在北宋时期,其生平事迹可略述如下:
首先,王令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年少时为了生计而外出做小贩,经历了一段艰辛的生活。然而他并未因此向命运低头,反而更加坚定地追求学问与道义,最终成为了一名颇有成就的诗人。
其次,王令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社会相对繁荣的时期。然而在这个看似和平的表面之下,却隐藏着种种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阶级压迫等。这些现实问题对王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其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批判。
最后,从诗歌题目中的“雨后”一词来看,这首诗是在一个阴雨连绵的季节创作的。在这样的时节里,作者通过对雨后的景象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态度。
综上,《和束熙之雨后》的创作背景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二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三是诗歌所传达出的美好愿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