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双林无著轩

标题包含
双林无著轩
卓尔群机赴,陶然万象沈。 湖天浮水远,岸石浸云深。 雨霁月华透,风摇山影侵。 灵然超八达,廓彻妙明心。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慧远(334年-416年),俗姓贾,字谦之,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东晋时期著名的高僧、文学家、哲学家,被誉为“庐山宗师”。 释慧远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尤善老庄之学。他年轻时曾游学长安,后出...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众多才智出众之人共同奔赴前行,愉悦自得如同万物皆醉。 湖面与天际相互映照,遥远地漂浮在水面上;岸边岩石沉浸于浓郁的云雾中。 雨后初晴,月光如流水般穿透而来;微风吹过,摇曳的山影仿佛在无形中逐渐侵入。 灵魂跃然而起,远超普通的路径,心胸开阔明朗。
去完善
释义
1. 双林:双林寺,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为唐代著名古刹,因园林中有两株古老的柏树而得名。 2. 无著轩:在双林寺内的一座楼阁,“无著”一词来源于佛教教义,意为无所执著。 3. 释慧远:唐代一位高僧,据《历代名僧诗选》载,他是中唐时期的一位重要诗僧,以博学多才著称。 4. 卓尔群机赴:形容高耸独立的寺庙与周围的景物和谐相处。卓尔,指高耸独立;群机,指周围的环境和事物。 5. 陶然万象沈:形容万物在佛法的熏陶下宁静祥和。陶然,陶醉的样子;万象,世间的一切事物;沈,同“沉”,指沉浸其中。 6. 湖天浮水远:描述湖泊水面辽阔的景象。湖天,指湖泊与天空相接的地方;浮水,指水面波光粼粼。 7. 岸石浸云深:形容岸边岩石与云彩相映成趣的景象。岸石,指岸边岩石;浸云,指云彩映照在岩石上。 8. 雨霁月华透:描绘雨后初晴时月光穿透云层的景象。霁,指雨后初晴;月华,指月光。 9. 风摇山影侵:描写风吹动树木使山影摇曳生姿的景象。侵,这里指山影摇曳的姿态。 10. 灵然超八达:形容高僧内心领悟佛法后的灵妙境界。灵然,指领悟佛法后的灵妙状态;超八达,指超越了世俗的烦恼。 11. 廓彻妙明心:表示心灵在领悟佛法后变得透彻明亮。廓彻,指领悟佛法后的心境开阔;妙明心,指心灵在领悟佛法后的透彻明亮状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言诗由释慧远所作,描绘了双林无著轩的美景。开篇便以“卓尔群机赴,陶然万象沈”写出景色之壮观与和谐,显示出诗人超脱凡尘的视野。紧接着,诗人用“湖天浮水远,岸石浸云深”两句具体描绘出双林无著轩周边山水环绕、水天一色的景象。接下来的“雨霁月华透,风摇山影侵”则体现了景色的变幻莫测。最后一句“灵然超八达,廓彻妙明心”表达了诗人畅游美景时心境的愉悦与通透。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悠远,展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双林无著轩这首古诗的作者是释慧远,这是一首描绘佛教信仰的诗歌。诗中所提及的双林,指的是印度的耆阇崛山和灵鹫山,两山对峙如同门户,故称为“双林”。而“无著轩”则是诗人自创的禅房,寓意“无所执着,清净无为”的修行境界。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朝时期,这是一个佛教兴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很多文人雅士都会投身于佛教事业,其中释慧远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坎坷,他曾一度陷入世俗的烦恼之中,但在接触佛教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开始了僧侣的生活。 在唐朝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繁荣稳定的状态。由于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同时,这个时期也是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都出自这个时期,如李白、杜甫等。这些时代背景都为释慧远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