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禅定指迷歌

标题包含
禅定指迷歌
如来禅性如水,体静风波自止。 兴居湛湛常清,不独坐时方是。 今人静坐取证,不道全在见性。 性于见里若明,见向性中自定。 定成慧用无穷,是名诸佛神通。 几欲究其体用,但见十方虚空。 空中杳无一物,亦无希夷恍惚。 希恍既不可寻,寻之却成乖失。 只此乖失两字,不可执为凭据。 本心尚乃如空,岂有得失能所。 但将万法遣除,遣令浄尽无余。 豁然圆明自现,便与诸佛无殊。 色身为我桎梏,且恁和光混俗。 举动一切无心,争甚是非荣辱。 生身只是寄居,逆旅主号毗卢。 毗卢不来不去,乃知生灭无余。 或问毗卢何似,只为有相不是。 眼前叶叶尘尘,尘叶非同非异。 况此尘尘叶叶,个个释迦迦叶。 异则万籁皆鸣,同则一风都摄。 若要认得摩尼,莫道得法方知。 有病用他药疗,病差药更何施。 心迷须假法照,心悟法更不要。 又如昏镜得磨,痕垢自然灭了。 本为心法皆妄,故令难尽诸相。 诸相离了何如,是名至真无上。 若欲庄严佛土,平等行慈救苦。 菩提本愿虽深,切莫相中有取。 此为福慧双圆,当来授记居先。 断常纤尘有染,却于诸佛无缘。 翻念凡夫迷执,尽被情爱染习。 只为贪著情多,常生胎卵化湿。 学道须教猛烈,无情心刚似铁。 直饶父母妻儿,又与他人何别。 常守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心如水般沉静,自然不受外界干扰;生活起居保持清静,并非只有在静坐时才是这样。现在的人通过冥想寻找真理,却不知道这完全在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有在看清楚事物的本质时,内心才会平静,智慧便会无穷无尽地涌现出来,这便是佛陀的神通广大。试图探究这种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的应用,只能看到十方的虚空。虚空中没有一物,也没有模糊不清的事物。既然不存在模糊不清的东西,寻找它只会导致错误。这些错误无法作为依据,因为我们的心就像虚空一样,没有任何得失和对立。只需要把各种烦恼抛开,心灵就会自然变得清晰,这就与佛陀的智慧没有差别了。我们的身体是我追求自由的障碍,所以我宁愿在世俗中随波逐流。无论做什么都没有用心,何必计较是非荣辱呢?生命只是一个暂时的住所,房东就是毗卢。毗卢并不来也不去,因此我知道生命的生灭是无可避免的。有人问毗卢是什么样子的,只是因为它是无形的,无法用言语描述。眼前的一切事物,都与毗卢无形无相。既然它们既不是相同也不是不同,那么每一种声音都是一场交响乐。如果你想知道佛法的真谛,不要以为只有得到法门才能了解。就像疾病需要用药物治疗,病好了药物也就不再需要了。心迷失了需要借助佛法的光芒找到方向,心觉悟了就没有必要再依赖佛法。这就好比一面模糊的镜子经过打磨后,污垢自然就会消失。所有的心法和现象都是虚幻的,所以我们要努力摆脱各种相状。如果我们离开了所有的相,那便是至高无上的真实。如果想要创造美好的世界,应该以平等的心态行慈悲之事,解救众生的苦难。虽然菩提树的种子饱含深厚的愿望,但我们不应该在相中得到满足。这种行为会为我们带来福慧双全,将来必能在佛祖的法会上名列前茅。而那些总是执着于无常的事物,只能与佛祖的智慧无缘。反观我们这些世俗之人,痴迷于各种情感,常常生出胎卵湿化的烦恼。修行必须下定决心,无情的心就像钢铁一样坚硬。即使是面对家人,我们也要心无旁骛,时刻保持内心的清净。
去完善
释义
《禅定指迷歌》:宋代张伯端创作的一首长诗,阐述禅宗见性和禅定的思想。 1. 如来禅性如水,体静风波自止:意指禅性像水一样,平静下来就不会起波浪。比喻修禅时要保持心境的宁静。 2. 兴居湛湛常清,不独坐时方是:表示在生活中任何时候都应保持内心清净,不仅仅是在静坐的时候。 3. 今人静坐取证,不道全在见性:现在的人仅仅通过静坐的方式来修行,却不知真正的修行在于观照心性。 4. 性于见里若明,见向性中自定:理解心性使我们在观察事物时更加清晰,而观察事物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心性,从而使内心安定。 5. 定成慧用无穷,是名诸佛神通:通过禅修获得智慧,这种智慧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这就是佛陀的神通。 6. 几欲究其体用,但见十方虚空:想要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应用,看到的只有无尽的虚空。 7. 空中杳无一物,亦无希夷恍惚:虚空中没有任何东西,也没有任何微妙的变化。 8. 希恍既不可寻,寻之却成乖失:微妙的境界无法追寻,刻意追求反而会导致失去。 9. 但将万法遣除,遣令浄尽无余:将万事万物放下,让心灵得到彻底的净化。 10. 豁然圆明自现,便与诸佛无殊:在心灵的彻底净化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真相,达到与佛陀一样的境界。 11. 色身为我桎梏,且恁和光混俗:把肉体当作束缚自己的枷锁,在红尘之中不露锋芒,随顺大众。 12. 举止一切无心,争甚是非荣辱:在日常行为中不带有任何私心,无论面对的是非还是荣誉都不去计较。 13. 生身只是寄居,逆旅主号毗卢:生命只是一个暂时的住所,我们的真正归宿是毗卢。 14. 毗卢不来不去,乃知生灭无余:毗卢超越来去,由此可知生命的生死变化都是虚幻的。 15. 或问毗卢何似,只为有相不是:有人问毗卢是什么样,其实他是无形的,不能用具体形象来描述。 16. 眼前叶叶尘尘,尘叶非同非异: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又说不出来它们究竟有何不同。 17. 况此尘尘叶叶,个个释迦迦叶:更何况每一个事物都像释迦牟尼和迦叶一样,具有独特的智慧和真理。 18. 异则万籁皆鸣,同则一风都摄:不同的声音共同构成世界的和谐,就像风吹过树林发出各种声音,但它们都被风包容在一起。 19. 若要认得摩尼,莫道得法方知:要想认识自性中的宝珠,并不是只有得到佛法才能了解。 20. 有病用他药疗,病差药更何施:对于生病的人来说,药物是有用的;但当疾病痊愈后,药物就不再需要了。 21. 心迷须假法照,心悟法更不要:心灵迷惑时需要借助佛法来照亮道路,而当心灵觉悟后,佛法就变得不再重要。 22. 又如昏镜得磨,痕垢自然灭了:就像一面模糊不清的镜子经过打磨,上面的污垢自然会消失。 23. 本为心法皆妄,故令难尽诸相: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虚妄的,因此要让心灵摆脱一切外在现象的束缚。 24. 诸相离了何如,是名至真无上:当心灵摆脱了一切外在现象,就能体验到最真实的无上境界。 25. 若欲庄严佛土,平等行慈救苦:如果想要建立美好的佛国世界,就应该以平等之心去慈悲救人,消除苦难。 26. 菩提本愿虽深,切莫相中有取:尽管菩提树的本愿十分深远,但我们不能在表象上去追求它。 27. 此为福慧双圆,当来授记居先:这样做既能积累福报又能增长智慧,将来必定会首先得到佛陀的授记。 28. 断常纤尘有染,却于诸佛无缘:对断灭和恒常的理解稍有偏差,就无法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 29. 翻念凡夫迷执,尽被情爱染习:普通人总是被感情和爱欲所困扰,无法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30. 只为贪著情多,常生胎卵化湿:正是因为过于执着情感,才会不断地在胎生、卵生、湿生等各种形态之间轮回。 31. 学道须教猛烈,无情心刚似铁:学习道法应该勇猛精进,心态要像钢铁般坚定。 32. 直饶父母妻儿,又与他人何别:即使在面对亲人时,也应保持心灵的平和与宁静,不因亲情而动摇内心的信念。
去完善
赏析
三光之地,灵台湛湛无波。 未萌一念情生,一切有无安着。 若有一毫起处,即名有求佛地。 试问谁求佛来,去住不知端的。 放舍纷纷情缘,自然真性显露。 一心不乱无依,万法归元无著。 无依无著如何,报汝慧灯除却。 莫教灯上蒙灰,了了光明常续。 复云历劫修来,只教日月相似。 倘能明此玄机,方识圆通佛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禅定指迷歌》是宋代著名道教学者、诗人张伯端的代表作品。此诗创作于公元984年,正值北宋中期。在那个时候,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道家学说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尽管如此,张伯端仍然坚持他的信仰,并试图通过诗歌来传达他的思想和观点。 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张伯端经历了许多起起落落。他曾为官,但因触怒权贵而被贬。这段经历使他更加坚定地相信道家学说,并开始专心研究道教教义和修炼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努力将这些见解融入到诗歌创作中。 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也影响了张伯端的思想。当时,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这使得张伯端更加关注个体的修行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他认为,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自我提升,人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生命的价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