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慈

标题包含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慈
(古有慈帝,能保静顺以涵万物,故为《至慈》之诗 二章四韵十四句) 至化之深兮,猗猗娭娭。如煦如吹,如负如持, 而不知其慈。故莫周莫止,静和而止。 至化之极兮,瀛瀛溶溶。如涵如封,如随如从, 而不知其功。故莫由莫己,顺时而理。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元结(719年-772年),字次山,河南洛阳人。唐朝时期著名文人、政治家。 元结年轻时就才华横溢,他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历任右金吾兵曹参军、监察御史等职。在安史之乱期间,元结组织义军抵抗叛军,保...查看更多
吱吱兔不是兔子
去完善

译文
古文所描绘的美妙景致及感受,被翻译成优雅的白话文如下: 德化深沉啊,景色美好宜人。如同阳光温暖、微风轻拂,又像是背负着、扶持着,却不自觉那是大地的慈爱。所以没有开始也没有停止,寂静和谐便达到极致。 德化之至啊,海面宽阔平静。像水满而不溢,随波逐流而无违,却无从感知它的作用。所以无始无终,顺应四时便可理顺万物。
吱吱兔不是兔子
去完善
释义
1. 至化:指皇恩深厚。 2. 深:深刻,深入。 3. 猗猗:草木茂盛的样子。 4. 娭娭:怡然自得的样子。 5. 煦:温暖。 6. 吹:和煦的微风。 7. 负:背负。 8. 持:扶持。 9. 莫周莫止:无法周全或停止。 10. 静和而止:安静祥和,以达到和谐安定。 11. 至化之极:达到极致的教化。 12. 瀛瀛:水深而广的样子。 13. 溶溶:宽广无边的样子。 14. 涵:包容。 15. 封:加封。 16. 随:随着。 17. 从:跟从。 18. 莫由莫己:无法通过自身改变。 19. 顺时:顺应时势。 20. 而理:使事物得以顺利发展。
吱吱兔不是兔子
去完善
赏析
此诗以"至化之深"与"至化之极"开篇,表达了圣人治理天下的深远影响和无与伦比的伟大成就。诗人用"猗猗娭娭"、"瀛瀛溶溶"等词形容盛世的景象,显示出他对此种美好景象的赞美之情。接下来"如煦如吹"、"如涵如封"、"如随如从"等意象表达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人们安居乐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保障。诗人通过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描述,表达了对当权者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最后两句"而不知其慈。故莫周莫止,静和而止"、"而不知其功。故莫由莫己,顺时而理",则是对圣人的崇高敬意。在此,诗人提出人们往往无法意识到这些伟大成就的背后,是统治者们辛勤付出和智慧决策的结果。他们无私地为民众谋福祉,却不求任何回报,正是这种崇高的境界,使得国家得以长治久安,繁荣昌盛。诗人通过这一比喻,高度赞扬了当权者们的品德和成就。
吱吱兔不是兔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慈》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元结所作。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这一时期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腐败,民生疾苦。 在人生际遇方面,元结胸怀壮志,关心国家兴亡,力图改变社会风气。他曾任道州刺史,体察民间疾苦,注重治理民风。此时,元结以诗为政,关心民生,通过创作诗歌反映百姓疾苦,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时代背景方面,当时唐朝内外矛盾交织,边疆不稳,加上玄宗后期沉迷声色犬马,宠幸奸臣杨国忠、李林甫等,导致朝政腐败,民生困苦。元结有感于此,遂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民间疾苦和提倡廉政勤政的诗歌,以期警醒世人,改进社会风气。
吱吱兔不是兔子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