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初征史朝义过虢州题僧寺壁
高僧居净域,客子恋皇宫。试访毗耶室,旋游方丈中。禅林吹梵响,忍草散香风。妙说三元义,能谈不二宗。色空双已灭,内外两缘同。识尽无生理,乃觉出凡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纯净的寺庙里住着高洁的僧侣,而那些世俗之人却留恋着繁华的皇宫。请试着探访那些古老的房间和四周的地方。那里有静谧的寺院、悠扬的梵音、浓郁的草香,以及那令人深思的三元观念和统一的信仰。在那里,人们理解到一切皆空,内外并无分别。只有在真正明了生命的本质之后,才能从尘世中解脱出来。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宝应:唐朝年号,公元762年。
2. 史朝义:唐代叛臣史思明之子,曾于安史之乱时占据长安。
3. 虢州:古地名,位于今中国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
4. 高僧:对僧人的尊称,此处指寺庙中的僧人。
5. 净域:指清净的佛门世界。
6. 客子:游子,离家在外的人。
7. 皇宫:皇帝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朝廷。
8. 试访:尝试拜访。
9. 毗耶室: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在毗耶离城所说之法,此处借指佛法讲堂。
10. 方丈:佛教术语,指寺院住持的居室,也泛指寺院。
11. 禅林:佛教用语,指禅宗寺院。
12. 梵响:指诵经的声音。
13. 忍草:一种草本植物,相传佛陀曾向弟子传授忍辱之道,弟子顿悟成佛,故有此称谓。
14. 散香风:指香气弥漫。
15. 妙说:美妙地解说。
16. 三元义:佛教术语,指众生、诸法、诸缘三者的因缘关系。
17. 不二宗:佛教术语,主张万物平等,没有分别的境界。
18. 色空:佛教用语,指物质的虚幻性。
19. 双已灭:指物质与精神的世界都已消失。
20. 内外两缘同:指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都达到了同样的境界。
21. 无生理:佛教术语,指生命无常、虚无的境地。
22. 乃觉:才能觉察到。
23. 出凡笼:摆脱世俗的束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适在宝应年间征伐史朝义时路过虢州一处僧寺所作。全诗描绘了作者在这座寺庙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禅宗哲学的理解和感悟。首联“高僧居净域,客子恋皇宫”以对比的手法描述了寺庙的清静和高僧的超脱,以及诗人自己仍心系宫廷之情。颔联“试访毗耶室,旋游方丈中”表达了诗人探访寺院各处、与方丈交流的愿望。接下来的颈联和颔联,“禅林吹梵响,忍草散香风”“妙说三元义,能谈不二宗”描述了寺庙的静谧氛围和僧人的高深学问。尾联“色空双已灭,内外两缘同。识尽无生理,乃觉出凡笼”则是诗人对禅宗“色空观”的理解和领悟:当“色相”与“空相”皆已泯灭,达到内外一如的境界时,人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真谛,从而超越世俗束缚。整首诗以诗人的游历为主线,展现了禅宗哲理的美感,富有哲理且意境悠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宝应初征史朝义过虢州题僧寺壁是唐代诗人李适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应召出征,经过虢州时看到僧寺的破败景象,引发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同情。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这一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史朝义叛军占据洛阳,玄宗皇帝被迫西逃。在战乱期间,人民生活困苦,寺庙也遭到破坏。
在这一时期,诗人李适因才学出众而被任命为朝廷官员。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悲痛。当他在虢州看到这个破败的寺庙时,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同时,这一时期的唐朝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安史之乱”使得国家陷入了长达八年的内战,国力衰微,民生凋敝。然而,在这黑暗的时刻,也涌现出了一批像李适这样关心民生、关注国家的文人志士,他们用自己的诗篇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