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九华山费征君故居
草堂芜没后,来往问樵翁。断石荒林外,孤坟晚照中。
数溪分大野,九子立寒空。烟壁曾行处,青云路不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草屋已经被遗弃之后,只有偶尔来此打柴的老翁知晓它的存在。破败的石头和荒芜的树林之外,是一座孤独的坟墓,夕阳的余晖照在其中。
几条小溪分隔开广阔的田野,九个山峰矗立在寒冷的天空下。我曾在烟雾弥漫的崖壁旁走过,那时通往青云的路已经不再通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2. 费征君:指费冠卿,唐代诗人,曾在九华山上建草堂居住。
3. 芜没:荒废、衰败。
4. 问樵翁:向砍柴的老年人询问。
5. 断石:断裂的石块。
6. 荒林:荒废的树林。
7. 孤坟:孤单的坟墓。
8. 晚照:夕阳的余晖。
9. 数溪:几条溪流。
10. 大野:广阔的田野。
11. 九子:九华山上的九座山峰。
12. 寒空:寒冷的天空。
13. 烟壁:烟雾弥漫的山壁。
14. 青云路:形容高耸入云的山路。

去完善
赏析
《经九华山费征君故居》是唐朝诗人张乔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九华山的荒芜景象和费征君的孤独墓地,表达了作者对费征君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其生前未能实现理想的惋惜。诗句“草堂芜没后,来往问樵翁”描述了费征君故居的破败景象,暗示了世人对他已遗忘的事实。而“断石荒林外,孤坟晚照中”则通过对孤坟的描绘,表达出费征君生前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尊敬。
“数溪分大野,九子立寒空”两句以广阔的视野展现出九华山的壮观景色,同时寓意着费征君生前的高洁品行和崇高的理想。最后一句“烟壁曾行处,青云路不通”则表达了作者对费征君生前未能实现理想的惋惜,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经九华山费征君故居》是唐代诗人张乔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末五代时期。在那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民众生活困苦。
在人生际遇方面,张乔作为一位士人,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他的心境自然也是十分沉重。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前辈费征君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对自己未能挽救时局、为民解忧而感到愧疚。这种情感在他的其他诗歌中也多有体现。
在社会背景方面,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各个地方政权割据一方,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乔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反映了他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总之,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张乔通过《经九华山费征君故居》一诗,表达了自己对前辈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忧虑和感慨。这首诗歌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一个文人墨客在面对乱世时的无奈和挣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