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善寺贝多树
还应毫末长,始见拂丹霄。得子从西国,成阴见昔朝。
势随双刹直,寒出四墙遥。带月啼春鸟,连空噪暝蜩。
远根穿古井,高顶起凉飙。影动悬灯夜,声繁过雨朝。
静迟松桂老,坚任雪霜凋。永共终南在,应随劫火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还未长成大树,嫩芽已展露枝头。自从你来到我的身边,像绿树般使我能忆起从前。
你的姿态如同寺庙的双塔般笔直挺立,让人感受到严寒与距离。夜晚里鸟儿哀鸣,伴着月光唤起春天的悲愁;清晨中蝉儿凄切,铺天盖地的鸣叫如黑夜降临。
你在深深的古井旁扎根,高高的顶上凉爽的风吹来。悬灯下你的身影摇曳,雨后朝霞中你的声音繁茂。慢慢你会变成老的松树和桂花树,坚定不移地抵御着风霜雨雪。你将永远与终南山同在,也许还会经受住劫火的考验。

去完善
释义
1. 兴善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南侧。
2. 贝多树:又称“菩提树”,佛教圣树,传说释迦牟尼在此树下成佛。
3. 毫末:原指植物嫩芽,此处借指贝多树枝条。
4. 拂丹霄:形容贝多树枝叶随风轻轻摆动,象征脱离尘世烦恼。
5. 西国:指印度,佛教发源地。
6. 双刹:指兴善寺两侧的古塔。
7. 四墙:寺庙四周的围墙。
8. 春鸟、暝蜩:春天的鸟和傍晚的蝉,用以描绘自然景象。
9. 古井:寺庙内的古井,暗示时间久远。
10. 凉飙:凉爽的风,与下文的“雪霜凋”相对照,强调贝多树的生命力。
11. 悬灯夜:夜晚悬挂的灯光照耀下的贝多树。
12. 过雨朝:清晨雨后湿润的空气中的贝多树。
13. 松桂老:比喻长寿,松树和桂树都有长寿的象征意义。
14. 终南:秦岭主峰之一,代指长安城周边的山川景色。
15. 劫火:佛教用语,指末日之火,象征巨大灾难。

去完善
赏析
《兴善寺贝多树》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兴善寺贝多树的独特之美。诗人张乔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贝多树的生长过程、形态特征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首联“还应毫末长,始见拂丹霄”描绘了贝多树的初始生长状态,表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颔联“得子从西国,成阴见昔朝”则暗示了贝多树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
颈联“势随双刹直,寒出四墙遥”描述了贝多树的挺拔姿态和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象。尾联“带月啼春鸟,连空噪暝蜩”则渲染了贝多树在月夜中的宁静与生机。
此外,诗人还通过“远根穿古井,高顶起凉飙”“影动悬灯夜,声繁过雨朝”“静迟松桂老,坚任雪霜凋”“永共终南在,应随劫火烧”等诗句,进一步刻画了贝多树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顽强生命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贝多树的描绘,传达了生命的顽强、历史的厚重以及自然的和谐共生等主题。同时,诗人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兴善寺贝多树》是唐代诗人张乔的一首描绘寺庙生活景象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晚期,大约在公元85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唐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战乱频发。
张乔的一生经历了唐末至五代初期的乱世,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这使他对功名失去了信心,转而游历四方,结交名士,追求心灵的慰藉。在这个过程中,他见识了社会的种种苦难,也体验到了民间的疾苦。
在《兴善寺贝多树》这首诗中,张乔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兴善寺中的贝多树,通过树木的繁茂,表现了寺庙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这个动荡时代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