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松声

标题包含
松声
千丈森森磥砢生,风来岩壑韵琮琤。 耳根一洗俗尘净,木末时闻天籁鸣。 汹汹银涛朝拍岸,萧萧铁马夜还营。 山中宰相殷勤听,说与傍人笑绝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茂密森林千丈高,风中岩石共鸣声。 洗尽耳中烦恼事,枝头常有天籁音。 汹涌波涛拍打岸,铁马夜归山林间。 山中宰相情殷切,讲述趣事笑语传。
去完善
释义
1. 千丈:形容松树之高。 2. 森森:树木茂盛的样子。 3. 磥砢:指松树的枝干曲折不平。 4. 岩壑:山岩溪谷,这里指松树生长的环境。 5. 韵琮琤:形容风吹过松树发出美妙的声音。 6. 耳根:耳朵周围,这里指听觉。 7. 俗尘:世俗的烦恼。 8. 木末:树梢,这里指松树的顶端。 9. 天籁:自然界的声响,这里指风吹松树的声音。 10. 汹汹:波涛汹涌的样子。 11. 银涛:形容浪涛翻涌如银色。 12. 拍岸:拍打岸边。 13. 萧萧:马嘶鸣声。 14. 铁马:形容马匹威武雄壮。 15. 夜还营:夜晚回到军营。 16. 山中宰相:指南朝齐国的陶弘景,他在山中修道,被称为“山中宰相”。 17. 殷勤:诚恳亲切的。 18. 说与傍人笑绝缨:传说曹操宴请宾客,命令手下在席间弹奏琵琶,曲终时偷取虞舜的乐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当时有人讥笑他,于是他让人把这个故事告诉旁人,大家听后都笑了。这句诗借用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松树声音的喜爱。
去完善
赏析
《松声》是南宋诗人鲍寿孙的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松声为主题,通过描绘松树的高耸、风吹松声的韵味以及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声的喜爱和向往。全诗运用拟人化手法,将松声比喻为汹涌的波涛和萧瑟的铁马,形象生动,富有音乐性。同时,诗人还通过“山中宰相”这一典故,暗示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和对世俗纷争的厌恶。这首诗在形式上紧凑流畅,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松声》是南宋诗人鲍寿孙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宋光宗时期(约公元1190年),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 鲍寿孙(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南宋中后期,他一生未仕,以诗酒自娱。他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出高度的才情和敏锐的观察力,但并未在当时得到广泛的认可。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琐事,富有哲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松声》这首诗中,鲍寿孙通过描绘松树的声音,表达了其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他通过对松树声音的捕捉,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机,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