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
平冈横亘北城头,一上青冥目数州。
吴岫南从京口出,蜀江东赴海门流。
香销后土花如梦,烟锁雷塘草亦愁。
惟有依然淮泗水,年年吹浪到瓜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北城的头顶,平地山横卧着,登上高峰,放眼望去,能看到数个州郡。山峦起伏,犹如从京口延伸到远方。江水滔滔,自蜀江而下,奔向海门的流水。泥土中的花香消失后,花朵就像梦一样消散,烟雾笼罩的雷塘边,青草也显得忧愁。只有淮泗的水,依然奔流不息,每年都能掀起波浪,到达瓜洲。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平山:诗的题目,可能是指诗人所游历的一处风景秀丽的山脉。
2. 横亘:即横跨,此处形容山脉的延伸范围。
3. 北城头:指城市的北边城墙顶部。
4. 青冥:青天,天空。
5. 目数州:放眼望去可以看到许多州郡。
6. 吴岫:吴地的山峰,这里可能指的是江苏一带的山脉。
7. 京口: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
8. 蜀江:即长江上游部分,源自四川省。
9. 海门: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南通市,濒临黄海。
10. 后土花:指祭祀后土神的花卉。
11. 雷塘: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诗人所在的地点有关。
12. 淮泗水:淮河和泗水的并称,淮河南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经江苏入海;泗水源出山东沂蒙山,流入江苏汇入淮河。
13. 瓜洲:古渡口名,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南部的长江江心,历史上曾是长江南北的重要通道。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历史的诗词。诗人在登上北城的平冈时,放眼望去,可以看到许多地理景观。京口的吴岫与海门流(可能是指长江入海口)等自然景观被诗人巧妙地串联在一起,构建了一幅壮丽的江山图。
接着,诗人转向了另一个主题:“香销后土花如梦”和“烟锁雷塘草亦愁”中提及的花草象征着时间流逝,使人们更加珍惜当下;而“雷塘”则可能暗示着历史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或者是诗人的一种寄托情感的意象。
在结尾处,诗人将视角转向了淮泗水——一条连接南北的江河,其每年冲击瓜洲的波涛似乎代表了恒常、坚定的自然力量,成为了永恒的见证者。全诗以这样的景象收尾,既有感慨历史的沧桑变迁,又表达了诗人对永恒自然的敬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平山》是南宋诗人鲍寿孙所创作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时期。在这个时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诗人鲍寿孙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金兵入侵,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鲍寿孙却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他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平山》这首诗中,鲍寿孙通过对平山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和谐、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他希望人们能够在这首诗中找到心灵的慰藉,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