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伍子胥庙

标题包含
伍子胥庙
百世子胥庙,犹存寂寞中。 鞭尸生快怨,抉眼死遗忠。 故国古今梦,怒涛朝夕风。 登临一长啸,斜日海门红。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百代的公子伍子胥的庙宇,依然在孤独和寂静中存在。他活着时因复仇心切而被鞭尸,死亡时留下的是忠诚之心。故乡和国家已成为了古今的梦,只有那愤怒的波涛和风才是永恒的存在。登上高处并长啸,看见海门的夕阳如血一般美丽。
去完善
释义
1. 百世:泛指时间久远。 2. 寂寞:形容此处荒凉冷落。 3. 鞭尸:这里指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鞭打楚平王尸体之事。 4. 快怨:表达憎恨情绪。 5. 抉眼:指伍子胥临终嘱咐其子将眼睛挖出挂于东门以观越军灭吴之事,以示忠诚。 6. 故国:即楚国。 7. 古今梦:感叹时光流逝与世事无常。 8. 怒涛:形容江涛汹涌。 9. 朝夕风:早晚间的风。 10. 长啸:放声高歌。 11. 斜日:落日的余晖。 12. 海门:长江下游的入海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伍子胥的忠诚与悲壮。诗人通过对伍子胥庙的描绘,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深敬仰之情。诗歌开头两句“百世子胥庙,犹存寂寞中”,展现了伍子胥庙历经沧桑却依然存在的景象,暗示了伍子胥精神的永恒价值。接下来四句,“鞭尸生快怨,抉眼死遗忠。故国古今梦,怒涛朝夕风”,分别描述了伍子胥生前鞭尸以泄愤,死后仍保持忠诚的事迹。通过对比伍子胥生前死后的表现,诗人强调了伍子胥的忠诚精神是其人生的主线。最后两句,“登临一长啸,斜日海门红”,表达了诗人登上高台,遥望大海,发出由衷的赞叹之情。这一长啸既是对伍子胥的敬仰,也是对自己能为忠诚事业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整首诗歌通过生动的历史场景,展示了伍子胥忠诚而又悲壮的一生,也表达出诗人自己对忠诚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伍子胥庙》是南宋诗人鲍寿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外有金兵入侵,内有政权更迭。 鲍寿孙生活在这个时期,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因为对政治腐败不满而辞官归隐。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时政的批判。 在《伍子胥庙》这首诗中,鲍寿孙通过对伍子胥庙的描绘,表达了对伍子胥忠诚和智谋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不满。他在诗中写道:“忠臣千古恨,孝子一生心。”这是他对伍子胥忠诚精神的赞美,也是对自己的期许。然而,现实中的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这也使他感到痛心疾首。 总的来说,《伍子胥庙》这首诗歌是鲍寿孙在南宋时期,通过描绘伍子胥庙,表达了对忠诚和智谋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忧虑和对时政的批判。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