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亭
边柝无声狱讼疏,芙蓉池上避金乌。
民收果实充田赋,匠写空形入画图。
白鸟知机远冠盖,紫鳞贪饵落盘盂。
主人非为清香护,爱此烟波似五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家周围的警铃和木柝都已经不再发出声响,官府的法律诉讼也变得稀疏了;我们走在盛开的荷花池塘边,躲避着那金色的太阳。百姓们忙着收取成熟的农作物,准备向国家缴纳田赋;匠人则绘声绘色地创作图画,把心中的景象表达在纸面上。那些白色的小鸟似乎知道远离人间的嘈杂,它们的羽毛闪现出阵阵清新的气息;紫色的鱼却贪婪地吞食着鱼饵,终有一天会落在渔人的盘子之中。我并非出于保护花草树木的香气而在此驻足,只是因为这湖边的烟雾和水波,仿佛让我回到了记忆中的五岛湖光。
去完善
释义
1. 边柝:古代的防守工具,用于报警的响器。
2. 金乌:指太阳,传说太阳是三足乌载着运行。
3. 田赋:古代国家对农民征收的土地税。
4. 匠写:手艺人的技艺表现。
5. 白鸟:白色的水鸟,这里特指白鹭。
6. 紫鳞:紫色的鱼类,这里特指鳜鱼。
7. 盘盂:盘子和大碗,这里比喻渔具。
8. 五湖:古代吴越地区湖泊的总称,泛指江南水域。
去完善
赏析
《芙蓉亭》是宋朝诗人陶弼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歌。诗中通过对芙蓉亭周围环境的描写,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首联“边柝无声狱讼疏”描绘了芙蓉亭周边的宁静氛围,没有战争的喧嚣,也没有繁杂的诉讼。这样的环境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而“芙蓉池上避金乌”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宁静的氛围,人们在芙蓉池畔躲避炎炎烈日,享受着夏日的清凉。
颔联“民收果实充田赋,匠写空形入画图”描述了农民丰收的景象和工匠们绘制山水画的过程。这两句诗表现了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颈联“白鸟知机远冠盖,紫鳞贪饵落盘盂”则通过白鸟和紫鳞鱼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这两句诗暗示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
尾联“主人非为清香护,爱此烟波似五湖”则以芙蓉亭主人的口吻表达了对这片景色的喜爱之情。这里的“烟波似五湖”巧妙地运用了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五湖美景的向往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芙蓉亭》是南宋诗人陶弼的一首描绘秋景的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1167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当时国家局势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在这个背景下,陶弼作为一名文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悟,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秋景图,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陶弼正身处临安(今杭州),担任大理寺丞一职。他在任期间,积极参政议政,关心民生疾苦,为国家治理尽心尽力。然而,由于政治环境复杂,他的建议往往不被采纳,这使得他深感无奈与失望。在这种心境下,他通过描绘秋景来表达自己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此外,《芙蓉亭》这首诗也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的普遍心态。在那个时代,许多文人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家做出贡献。然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他们在面对挫折时,往往会选择寄情于山水,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从这一点来看,《芙蓉亭》这首诗正是陶弼作为一个文人,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内心独白。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