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蜀阜二首 其二
宝货秋毫归润屋,锥刀左计属痴儿。
独余风月无人管,合著山亭顿放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珍贵的宝物能让房屋更滋润,小刀子却被认为是痴儿的财产。只有风和月才没有主人,应该让它们在山亭中自由飞翔。
去完善
释义
1. 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羽毛,这里比喻微小的财富。
2. 宝货:珍贵的货物,指代财富。
3. 锥刀:削尖的刀具,喻指微不足道的利益。
4. 左计:失策的行为。
5. 痴儿:愚昧无知的人。
6. 独余:只有剩下。
7. 风月:风和月,泛指美好的景色。
8. 无人管:没有人照顾和管理。
9. 山亭:在山上的亭子。
10. 顿放:一下子放开。
11. 伊:人称代词,他或她。这里指代“山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登蜀阜二首·其二”,诗人钱时用充满哲理的眼光看待自然和人类社会。钱时的语言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此诗便是他这种写作风格的典型体现。
第一句“宝货秋毫归润屋”描述了世间的财富无论大小最后都会流向富有的人家,这是对贫富不均的现象进行的冷峻观察。而接下来的“锥刀左计属痴儿”,则是用更强烈的对比描绘出那些勤劳却贫困的人的形象。诗人指出财富分配的不公和人世浮华之间的强烈反差,通过对此类现象的描绘,显示出其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第三句“独余风月无人管”,让读者的思绪从现实的残酷转向自然的美好。尽管人世间存在诸多问题,但风花雪月的美妙却是天然存在的。诗人感慨于美好的大自然往往被人们忽视,表达了人们应该更加珍视、爱护大自然的心声。诗人寄情于景,将人生态度寄寓在自然风光之中。
最后一句“合著山亭顿放伊”则是在表达对生活的一种向往,希望能够在山亭之中尽情享受这美好的风景。山亭既可看作是实景,也可理解为象征,意味着诗人渴望超脱尘世的纷扰,与自然共融的心境。
综上所述,该诗由人间百态转入自然的美好,表现出诗人独具慧眼的哲学视角,以及对现实冷静批判的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蜀阜二首》是南宋诗人钱时的作品。钱时(约1195年前后在世),字子是,号润谷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钱时博学多才,尤精《周易》,但他屡试不第,于是摒弃科举,闭门治学,并以诗赋自娱。他的诗歌既有豪放之气,又有婉约之情,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田园情趣。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此时,中国正处在一个战乱频繁、民生疾苦的时代。金兵南下,民族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背景下,钱时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了蜀阜(四川一带),希望在这里寻找心灵的慰藉。
在蜀阜,钱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生活的艰辛。他登高望远,写下了这首《登蜀阜二首》,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间疾苦的关切。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钱时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些都是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共同情感,也是钱时作为一个诗人的独特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