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雨渡浦阳江
痴云千顷压江堧,寂寂篮舆破午烟。
树杪楼台看近郭,渡头波浪忽滔天。
舟依曲港难回楫,径转高陵每得筌。
谁向龙山夸海国,一声铁笛女墙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浓厚的云层笼罩着江边的小镇,寂静的马车在午间炊烟中缓缓前行。从树梢上远远望去,那楼宇错落有致;江岸边波涛汹涌,让人感受到了渡头的浩渺。船只在曲折的港湾里艰难回航,小路蜿蜒曲折通向高山之巅。在这美丽的景象中,谁能不赞叹呢?突然,在女墙旁边传来一阵悠扬的铁笛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冒雨:顶着风雨。形容不畏艰难困苦。
2. 浦阳江:中国浙江省中部的一条河流,北源为枫桥江,南源为开化江,两源于诸暨汇合后始称浦阳江。
3. 痴云:愚钝的云彩,这里指厚重的乌云。
4. 千顷:极言其广,形容云层覆盖的范围广阔。
5. 压江堧:压在江边地界上。堧,江边地界。
6. 寂寂:寂静无声。
7. 篮舆:古代的一种竹制交通工具。
8. 午烟:中午时分升起的炊烟。
9. 树杪:树梢,树的高处。
10. 郭:外城,这里指城市外围的乡村地区。
11. 渡头:渡口,船只停泊的地方。
12. 波浪:波浪起伏,形容水面波纹。
13. 忽:突然。
14. 滔天:水势极大的样子。
15. 依:依靠。
16. 曲港:曲折的水道。
17. 回楫:掉转船桨,改变航向。
18. 径转:小路转向。
19. 高陵:高山丘陵。
20. 得筌:获得渔具,这里比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21. 谁向:有谁前往。
22. 龙山:古地名,位于今浙江义乌县东。
23. 海国:临海的国家,这里指浦阳江畔的地区。
24. 一声:一声响。
25. 铁笛:金属制成的笛子,声音洪亮。
26. 女墙:城墙上的矮墙,上面可站岗放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烟雨朦胧的江景图。首先,诗人通过“痴云千顷压江堧”一句展现了天空乌云压境的景象,紧接着又以“寂寂篮舆破午烟”写出江边空无一人、寂静无声的意境。接着,诗人观察入微,由远及近,将视线聚焦到树木掩映下的楼台和突然变得汹涌的波涛之上。然后,诗人描述了小船在曲折的港湾中无法顺利航行,只有沿着崎岖的小路才能到达高处的情况。最后,诗人以“谁向龙山夸海国,一声铁笛女墙边”收尾,以高昂的笛声打破了这片宁静的氛围,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和个人才情的赞赏之情。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情感充沛,令人仿佛置身于那烟雨蒙蒙的江边景象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冒雨渡浦阳江》是南宋诗人方凤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258年(宋理宗宝祐六年),当时正值蒙古南侵,江南地区战火频仍的时期。
方凤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在他壮年时,金兵南下,家乡沦陷,他只得背井离乡,辗转流离。在这段时间里,他目睹了战争带来的灾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使他深感痛心。为了逃避战乱,他选择了避居山林,但仍然关心国家兴亡,时常关注战局的发展。
在诗中,方凤描绘了自己冒雨渡江的情景,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家园的思念之情。他用“风涛喧万马”来形容战争的激烈,用“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来表达对百姓生活疾苦的关切。这种情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