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洛都文太尉二首 其一
庆历承平已庙堂,三朝勋业徧旗常。
昔虽郭令曾忧畏,今比留侯更寿康。
赐饯饔人移玉食,宠行天藻烂云章。
想公賸觉西都乐,门外逍遥绿野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上洛都:古代地名,即今天的洛阳。
2. 文太尉:指当时的太尉文彦博。
3. 庆历:宋仁宗年号。
4. 庙堂:指朝廷。
5. 三朝:指仁宗、英宗和神宗三位皇帝。
6. 勋业:指文太尉的功绩。
7. 旗常:古代宫殿两旁的大旗和常旗,这里指宫庭。
8. 郭令:指郭子仪,唐代名臣,曾任尚书令,因忧虑国家安危而表现出忧惧之态。
9. 留侯:指张良,汉代开国功臣,被誉为“谋士”,因智慧长寿而成为典故。
10. 赐饯:指皇帝赐予送别宴会。
11. 饔人:指厨师。
12. 玉食:形容美味佳肴。
13. 宠行:表示受宠而行。
14. 天藻:指诗人的才华。
15. 烂云章:形容作品丰富多样。
16. 西都:古代指洛阳,这里指文太尉的故乡。
17. 绿野乡:指文太尉的家乡田园风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庆历年间承平日久的景象,诗人通过对比郭令和留侯,赞美了太尉的勋业和寿康。诗中提到了赐饯、宠行等细节,表现了诗人对太尉的喜爱和敬仰。最后一句“门外逍遥绿野乡”则暗示了太尉在闲暇时享受田园生活的悠然心态。整首诗充满了对太尉的敬重和美好祝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洛都文太尉二首 其一》是北宋诗人刘挚所作,具体创作时间在公元1076年左右。这个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繁荣的宋代,刘挚在当时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十分关心国家政治事务,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时代变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
在这首诗中,刘挚以坚定的语言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担忧和对朝廷正直官员的敬佩之情。这是他在亲身经历了宫廷内斗、政治斗争以及外部民族冲突等历史事件后产生的感慨。他希望文太尉能像松柏一样坚持正道,不因困境而动摇信念,为国家和百姓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刘挚生活的那个年代,儒家和佛教思想并存,国家正面临着西北边疆的军事压力,民生问题日益严重。尽管如此,宋人依然注重诗词歌赋的创作,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变革,还展现了人们高尚的精神追求。
总之,刘挚这首《上洛都文太尉二首 其一》创作于一个动荡而又富有文化底蕴的时代,既表现了他对时局的忧虑,也抒发了他对正派官员的期许,体现出一位文人志士的责任与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