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归
安用区区五斗为,竹篱茅屋唤人归。
闭门高卧不通客,倚树长吟懒系衣。
秋稻水干还筑圃,春蚕桑尽欲鸣机。
山云野树吾家物,身瘦何妨道自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怎么能只贪图这五斗米呢?茅屋草舍才是我的归宿。
关闭门扉,高枕无忧,不与来客往来,依靠着树木,悠然自得地吟诵诗歌,懒得去系紧衣服。
秋天稻田里的水干了,还要再次修筑园圃;春天蚕儿吐丝结茧之后,就开始启动织布机。
山林间的白云和野树都属于我家之物,我即使瘦弱,我的道德也会得到丰富滋养。
去完善
释义
1. 安用:为何需要;区区:形容事物轻微,微不足道;五斗:指五斗米官,低微的官职;
2. 竹篱茅屋:用竹子编成的篱笆和茅草搭建的房屋,喻指简朴的住所;唤人归:呼唤家人归来;
3. 高卧:安然地休息或闲居;通客:接纳客人;
4. 倚树长吟:靠着树干悠然自得地吟咏;懒系衣:懒得整理衣裳;
5. 秋稻水干:秋天的水稻收割后,田里没有水了;筑圃:用土堆砌成的菜园子;
6. 春蚕桑尽:春天养蚕的季节,桑叶已经采尽;鸣机:织布机的响声;
7. 山云野树:山中的云彩和野外的树木;吾家物:都是我的家乡的景物;
8. 身瘦何妨:身体消瘦不要紧;道自肥:精神富足。
去完善
赏析
《思归》这首古诗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超脱世俗的情怀。首联“安用区区五斗为,竹篱茅屋唤人归”,诗人认为世俗的五斗米不值一提,真正的幸福在于回到竹篱茅屋的田园生活。颔联“闭门高卧不通客,倚树长吟懒系衣”,描绘了诗人与世隔绝的生活态度,他宁愿倚树吟诗也不愿应酬世俗。颈联“秋稻水干还筑圃,春蚕桑尽欲鸣机”,诗人关注农事,亲身参与耕种,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尾联“山云野树吾家物,身瘦何妨道自肥”,表达了诗人回归自然、独善其身的信念,即使身体消瘦,心灵也能得到滋养。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思归
杜甫
春风江面连山翠,夜雨梅花落满川。
雁引愁心去,雁回肠断处。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思归》,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此时,正值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杜甫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曾入仕为官,但后因遭人诬陷而被贬谪。在此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民间的疾苦,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民众的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与此同时,唐朝的政治局势也日趋紧张。唐玄宗在位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军事失利等原因,导致国力逐渐衰弱。而杜甫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他无法对此坐视不理,于是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寄托在诗歌之中,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