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何子应记所见
公事有余暇,披衣绕风林。
高吟起高兴,闲事引闲心。
未种渊明柳,方鸣子贱琴。
几多疏散意,矫首乱山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工作之余,披着外套漫步在风中树林。
高声朗读起,激起了心中的喜悦,让生活中的琐事牵引着轻松的心情。
还未种植陶渊明的柳树,却已听见子建的琴声。
这多少让人感到疏离和散漫,不禁抬头望向那连绵起伏的山峦深处。
去完善
释义
公事:这里指作者的工作事务。
披衣:穿上衣服。
风林:有风吹过的树林。
高吟:高声地吟诵。
起高兴:激发愉快的心情。
闲事:无足轻重的事务。
引闲心:引发内心的平静。
未种渊明柳:还没有种植陶渊明的柳树。这里的“渊明柳”寓意为理想中的宁静生活。
方鸣子贱琴:刚刚弹奏了子贱的琴声。这里“子贱”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宓不齐,字子贱,他擅长弹琴。
几多:多少。
疏散意:远离纷扰、追求清静的心态。
矫首:抬头仰望。
乱山深:形容群山环绕、山高林密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闲暇之余,漫步于风林之中,表达了自己在公务之余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由的心境。他提到“高吟起高兴”,暗示着他在诗词中寻找快乐,以寄托内心的闲适之情。同时,诗人还提到“未种渊明柳,方鸣子贱琴”,这表达了他对陶渊明的敬仰和对伯牙的赞美,意味着他渴望像陶渊明一样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同时又希望拥有伯牙那样的高雅情操。最后,诗人在“几多疏散意,矫首乱山深”中描绘了自己向往远离喧嚣、隐逸山林的美好愿景。总的来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何子应记所见》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冯时行之手,创作于公元1135年。当时正值金国南侵、北宋灭亡之际,中原大地战火纷飞,民众生活困苦。冯时行,南宋初期的官员,他在金兵入侵之时,因为不愿投降而选择了辞职回乡,过着耕读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见证了许多战乱带来的惨状,感受到了民众的疾苦。在这首诗中,他以亲眼所见的战争场景为基础,描绘了战乱的悲惨景象,抒发了自己对战乱和民生疾苦的感慨,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