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日戎服按军城外向仪曹亦至戏赠一首
旌旗杂沓铙鼓鸣,使君小队来郊坰。
旧时视草判花手,今学操剑驱民丁。
逆胡未灭壮士耻,子虽年少有典型。
短衣匹马肯从我,与子北涉单于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旗子杂乱响着锣鼓声,使者的小队来到郊外。
过去擅长处理文书和欣赏花卉的手,现在学习挥剑驱除百姓。
尚未击败叛乱的民族是勇士的耻辱,你虽然年轻但有榜样可寻。
愿意穿着简朴的衣服骑着马跟随我吗?我们将向北穿越单于的领地。
去完善
释义
1. 旌旗:旗帜的总称,这里指代军队的旗帜。
2. 杂沓:形容声音嘈杂纷乱。
3. 铙鼓:古代的乐器,用于军队中的鼓舞士气。
4. 使君:汉代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指诗人和仪曹共事的长官。
5. 小队:小队伍,这里指诗人一行。
6. 郊坰:郊野,指远离城市的地区。
7. 视草:古代官员审定草稿的意思,这里喻指诗人过去的文职工作。
8. 判花:评定花草优劣,这里以花为喻,表示评价事物的能力。
9. 操剑:持剑,这里比喻武装起来准备战斗。
10. 驱民丁:驱使民众参军,参与战事。
11. 逆胡:对敌方的贬称,即敌人。
12. 典型:楷模,值得学习的榜样。
13. 短衣:古时的便服,这里指军装。
14. 马:坐骑,这里是骑兵的意思。
15. 肯从:愿意跟随。
16. 北涉:向北跋涉。
17. 单于庭:匈奴王庭,这里指敌方的核心地带。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激昂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军旅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爱国之情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首句“旌旗杂沓铙鼓鸣”写出战地气氛的热烈紧张,展现出将士们的昂扬斗志。接下来的两句,诗人描述了军事指挥官“使君”的形象,强调了其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紧接着的“旧时视草判花手,今学操剑驱民丁”则揭示了将军身份的转换,突出了其指挥才能和强烈的责任感。
第五句“逆胡未灭壮士耻”,进一步传达了诗人对战局的关切以及对战士们英勇战斗精神的赞赏。而“子虽年少有典型”则是对年轻战士们的赞扬,表达了对其勇敢精神的高度认可。结尾两句“短衣匹马肯从我,与子北涉单于庭”则以豪迈的语言表达了对战士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期望,同时也展现了诗人英勇无畏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二十九日戎服按军城外向仪曹亦至戏赠一首》是北宋著名诗人韩驹在公元1105年左右创作的一首军旅诗。此时正值宋徽宗时期,中原地区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然而边境仍时常受到异族侵扰,因此军队的建设和管理仍然是国家的重要任务。
在这段时间里,韩驹因才华出众而得到朝廷赏识,被任命为军事长官,负责边疆的防务工作。他在这段时间经历了人生的高峰和低谷,既有荣誉和责任,也有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忧虑。这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放与激情,同时也带有一些哀愁和担忧。
在北宋年间,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时期。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渴求使得科举制度愈发兴盛,文人墨客的地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导致民生疾苦,民众对现实的不满情绪逐渐高涨。这些时代背景为韩驹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又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