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李得柔行太乙法曾传御容
处世能求出世心,石坛深夜礼星辰。
徧游五岳求真诀,独向三清有主人。
妙笔曾开天日晓,悬壶常锁洞山春。
不知何事飞符动,又见荒林聚鬼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保持超脱的心境,
独自一人在寂静的夜晚向星辰表达敬意。
曾多次走遍五岳寻求真谛,
在三清之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美妙的文笔如同破晓的天光,
悬壶济世,守护着山中的春天。
却不知道什么原因,收到了神秘的信息,
再次看到了那片聚集着鬼神的树林。
去完善
释义
《道士李得柔行太乙法曾传御容》:这是一首赞美道士李得柔的诗。太乙法是道教的一种修炼方法,相传可以使人长生不老。御容是指皇帝的肖像。
1. 处世能求出世心:在世俗中生活,却能够追求超脱世俗的心境。
2. 石坛深夜礼星辰:在深夜的石坛上,向星辰参拜行礼。
3. 五岳:指中国的五大名山,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4. 三清:道教中的三位最高神祇,即玉清、上清和太清。这里用来代指道教的至高境界。
5. 妙笔曾开天日晓:用神奇的笔法描绘出皇帝的形象,仿佛使天地都亮了起来。
6. 悬壶常锁洞山春:悬壶是一种医术的象征,这里表示李得柔精通医术;洞山春是指山中春天的景色,这里用来形容李得柔的医术高超,使得病人如同置身于美丽的春天之中。
7. 飞符:道教的一种法术,通过画符来驱邪避害。
8. 荒林聚鬼神:指李得柔施展法术,聚集鬼神之力,为百姓驱邪避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道士李得柔的形象和事迹。首联表达了诗人对其能求出世心的赞誉,在石坛深夜礼拜星辰,表现出李得柔对信仰的虔诚。颔联讲述了他的足迹遍布五岳,只为寻求真理的秘决,而他的心灵只向往道教的三清境界。颈联则描述了他凭借高超的画技,为天下的光明开辟道路;他用医术救助百姓,使得洞山的春天常驻人间。尾联则以一个荒林中的幽灵作为结尾,揭示出李得柔道士的力量超乎寻常,连神仙都为其折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道士李得柔擅长绘画技法“太乙法”,被召入宫廷为皇帝绘肖像画。此时,唐朝国势渐衰,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民生困苦。诗人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描绘李得柔的精湛技艺和高尚情操,表达了对这位道士的敬仰之情。
李复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生活在这个时代,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关注。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在《道士李得柔行太乙法曾传御容》这首诗中,李复通过对李得柔高超画技的赞美,反映了他对艺术家的尊重和对艺术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