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鹤曲
碧海漫漫烟雾低,三山风惊别鹤飞。
千年华表会能归,不及双乌乘夜栖。
乌来相喜哑哑啼,寒月影移庭树枝。
枝上营巢庭下食,追随应笑尘中客。
人生聚散羡双乌,乌若别离头已白。
光阴百岁共有几,空有相思泪如水。
因君试写别鹤吟,拂弦欲动悲风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辽阔的海面上弥漫着低低的烟雾,三山的风吹得离别之鹤展翅高飞。千年的华表柱也无法寄托离别的痛苦,比不过双乌趁着夜色寻找栖息之地。乌鸦的到来让它们欢喜地叫着,寒冷的月光洒在庭院的树枝上。树上的鸟儿忙着筑巢,而地上的鸟儿则四处觅食,这情景应该会让俗世之人感到惭愧吧。人生离合悲欢就像这对鸟儿一样,分别时它们的头都已经变白了。一百年的光阴总共能有几次相聚呢?只剩下无尽的思念和泪水。因为你的离别,我想试着写下这首《别鹤吟》,当我拨动琴弦时,仿佛风起云涌般的悲伤扑面而来。
去完善
释义
1. 碧海:这里指大海。
2. 三山:古代中国神话中的海上仙山,即蓬莱、方丈、瀛洲。
3. 华表:古代立于宫门前的石柱,上有横贯的短梁可以书写启示。这里寓意离别之地。
4. 双乌:两只乌鸦。这里指相伴不离的事物。
5. 哑哑:鸟叫声。
6. 寒月:寒冷的月光。
7. 营巢:建造鸟巢。
8. 尘中客:指世俗中的人。
9. 聚散:相聚与离散。
10. 试写:尝试写下。
11. 拂弦:弹奏琴弦。
去完善
赏析
《别鹤曲》是唐代诗人李复的一首描绘离别主题的诗。全诗借鹤之离别表达人间悲欢离合的愁绪。在诗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鹤与乌两种动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也借此展现了人生的悲欢无常和岁月流转。
首联“碧海漫漫烟雾低,三山风惊别鹤飞”,通过对海的描绘,营造了广袤无垠的空间感,衬托出鹤在离别之际飞翔的场景。诗人用“三山风惊”来形容别鹤,不仅突显了鹤在离别时的紧张气氛,更传达了风雨欲来的不祥预兆。
颔联“千年华表会能归,不及双乌乘夜栖”,通过对比鹤与乌,突出了乌的忠诚与亲昵,寄托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其中“华表”是中国古代表示中心位置的建筑物,用以象征永恒和稳定。然而即便是千年的华表,也无法比得上乌鸟夜晚相栖的相守。这里流露出的是深深的哀愁和对永恒的渴望。
颈联“乌来相喜哑哑啼,寒月影移庭树枝”,进一步刻画乌鸟的亲情和恩爱。乌鸟的欢快鸣叫、温馨月光下的树影婆娑,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生活的温情。此处形象生动,感情真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尾联“因君试写别鹤吟,拂弦欲动悲风起”,则表达了诗人对别鹤之声的感受。诗歌至此进入高潮,充分表现出诗人在离别之际对别鹤的感慨与惋惜。这里的音乐元素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浓烈的抒情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别鹤曲》是唐朝诗人李复的一首离别之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贞元(785年-805年)年间。
在贞元时期,唐朝正经历着安史之乱后的政治动荡和民族融合。这一时期,士人阶层对于国家前途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他们渴望和平、和谐的社会环境。诗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以象征手法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哀伤之情。
李复本人在这一时期的遭遇也颇有些坎坷。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及第。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厚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篇,如《别鹤曲》等。
总之,《别鹤曲》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贞元年间这样一个充满矛盾和变革的历史时期,诗人在此期间经历了人生的曲折,并以此为基础创作出了一系列深具影响力的作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