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松桂堂

标题包含
松桂堂
伯夷能使鄙夫宽,此老传家不在官。 魂梦犹能教儿息,九原风节更高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泂(1094年-1176年),字召叟,一字浩然,号东波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堂弟,与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 苏泂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深受苏轼、苏...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伯夷:商朝末年贤人,清高守志,饿死在首阳山。这里是诗人用伯夷之品行赞誉堂主之人品高尚。 2. 鄙夫:指品德不高的人。这里诗人用以自嘲自己的平凡与粗俗,表现堂主品格之高。 3. 此老:指松桂堂主人,也就是诗人的朋友。 4. 传家:传续家业。这里指的是传承家道、家风、家庭品质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而非物质财富。 5. 九原:传说中春秋时晋国赵武卒的葬地。这里借指松桂堂主人的高尚品质如同九原的风节一样令人崇敬。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松桂堂”为题,表达了诗人对伯夷精神的崇敬和传承。首句“伯夷能使鄙夫宽”,意指伯夷高尚的品质可以感化那些品行低下的人,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宽慰和提升。接下来“此老传家不在官”,则强调了伯夷的精神品质并非源于世俗的官职,而是来自于他对道义的坚守和家族的传承。 在诗的第二联中,“魂梦犹能教儿息”描述了伯夷即使离世,其精神仍能影响和教育后人。这种精神的影响力超越生死,表现了诗人对伯夷精神的无比敬仰。最后一句“九原风节更高寒”则以“九原”(古人葬身之地)暗指伯夷已逝,同时以“高寒”来形容他的风骨和节气,寓意着伯夷精神如同寒风中的松桂,坚韧不屈,高洁傲岸。 整首诗以伯夷为榜样,赞扬了他的精神品质和家族传承,并表达了诗人对这些品质的推崇和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苏泂的《松桂堂》作于南宋晚期。这一时期,金朝与南宋的对峙局势日益紧张,战事频繁。作者在战乱中度过了他的青年时期,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世的沧桑。他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以及对战争的不满。 在《松桂堂》这首诗中,作者以松桂为象征,表达了坚韧不屈的品质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他通过描绘松桂堂周围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同时,他也借诗传达出自己在乱世中的无奈和忧虑,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宋晚期政治腐败、军事衰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苏泂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他以诗歌为武器,抨击时弊,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这首《松桂堂》正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