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冯夏卿
再见三池已旧游,向来交臂锦江头。
味融实际冰河泮,心印微言水月秋。
虽作燕鸿犹邂逅,故应蓬梗合漂浮。
相思别后才余梦,身在刀州望梓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我们再次相见,仿佛回到了过去的美好时光,那时我们曾在锦江边亲密地相拥。
我们从生活中品味到深沉的意义,如同冰河融化,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而生动。我们的心灵彼此相通,如同水中月影,纯洁无瑕。
尽管我们的生活轨迹犹如迁徙的候鸟,时常相遇又分离,但我们心中的友谊始终如一。就像那随风飘摇的蓬草,无论身处何地,都依然执着坚守。
离别后的思念如潮水般涌来,宛如一场未完的梦。如今我在遥远的刀州遥望着远方的梓州,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与牵挂。
去完善
释义
1. 三池:指中国四川省广安市境内的三皇池,是游览胜地。
2. 旧游:过去的游乐、游玩经历。
3. 交臂:原指人的手臂交叉,此处以比喻双方面对面相遇。
4. 锦江:位于四川成都市的一条河流,原名灌江,唐代杜甫在诗中称为锦江。
5. 味融实际冰河泮:这里应该是借用佛教中的“实相”一词,实际即实相,指万物真实的存在状态。"泮"字在此处是助词,无实际意义。整句的意思是理解并融入了真实世界的本质。
6. 心印微言水月秋:这句也源于佛教用语,心印指内心的领悟,"微言"指的是精微的语言或道理。"水月"指的是虚幻的、不真实的,"秋"在这里可能为动词,意思是消失、减退。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对细微的道理和领悟要时刻保持警惕,因为它们像水月一样容易消逝。
7. 燕鸿:比喻离家在外的人,燕代指北方,鸿代指南方。
8. 邂逅:不期而遇,偶然遇见。
9. 蓬梗:蓬草、断梗,比喻飘泊不定的生活。
10. 刀州:中国四川省的一处地方,与梓州相邻。
11. 梓州:中国四川省的一处地方,距离刀州不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送冯夏卿》是李流谦写给朋友冯夏卿的送别诗。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离别的不舍。
首联“再见三池已旧游,向来交契锦江头”,描述了与友人重逢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友谊的感慨。
颔联“味融实际冰河泮,心印微言水月秋”,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默契和理解。诗人以“冰河泮”和“水月秋”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他们之间深厚的心灵交融。
颈联“虽作燕鸿犹邂逅,故应蓬梗合漂浮”,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即使像燕鸿一样分飞两地,也能偶然相遇;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荡,但最终还是能够相聚。
尾联“相思别后才余梦,身在刀州望梓州”,抒发了诗人对离别的不舍之情。诗人用“刀州”和“梓州”这两个地名,形象地表达了与友人相隔的距离,以及自己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冯夏卿》是南宋诗人李流谦的一首送别诗,创作于公元1161年左右。这个时期正是南宋政权相对稳定,而北方金国威胁犹在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李流谦作为一位南宋文人,生活在一个文人墨客云集的社会环境之中。他与冯夏卿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之间频繁的诗词往来,是当时文人社交活动的一个缩影。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注。
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李流谦的人生际遇跌宕起伏。他曾担任过朝廷官员,但因直言敢谏而被贬谪。在政治上受挫后,他寄情山水,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唱和,以此抒发内心的感慨。这些经历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