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叹
得生固么陋,宅体仍秽卑。
巢穴我襟裾,食饮吾肤肌。
毒比蚤蚊炽,类兼蚋蚁微。
阴幽巧相传,不知来何时。
殄馘未掩戈,遗妖复蕃滋。
观处初若无,掇之或如遗。
捷走欲违祸,深藏殆知几。
窜壁尤恶啄,潜沙更危机。
处头与物化,遂使白变缁。
称臣托疵贱,名官慙素尸。
扪摸傲逆温,梳爬厌懒嵇。
吉凶陋巫占,彼岂能先知。
殊快勇夫射,宁辱达士讥。
蚩儿厌膏粱,兀坐如瓠肥。
屠门饫雄餐,亦足饱汝饥。
我身如枯株,但有骨附皮。
嘬啮竟何得,馋吻亦及之。
夜眠辍佳梦,昼坐伤沉思。
往往暴丑形,或为洁者嗤。
抑搔两甲折,掩捕双目疲。
期我犯不校,责人所难为。
汤沐犹宽恩,磔裂乃所宜。
吏贪摩其牙,巨力犹足支。
舐糠及小家,此岂禁鞭笞。
愿作秋禽狝,毋使蔓草滋。
虱去息疴痒,贪惩消怨咨。
仁者恶害人,勿谓伤吾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首诗较为复杂,大意是讲述一个被害虫骚扰的故事。下面的翻译尽量保留了原诗的韵律和意境:
住所实在简陋,破败不堪污秽。
在这狭小天地,食饮抚慰肌肤。
害虫肆虐猖獗,微小却影响恶劣。
它们悄然滋生,难以确定源头。
消灭害虫尚未成功,残余仍在滋生。
初始看似无害,捉取却如同遗漏。
敏捷逃离灾祸,深藏似乎明察先机。
藏在墙壁中害处更多,潜在沙石下危机四伏。
身处其中无法摆脱,直至污染全身。
成为虫豸争相寄生的对象,连名字都成了耻辱。
这些害虫骄傲而懒惰,令人烦恼不已。
凭借丑陋的外表预言吉凶,哪里算得先见之明?
勇气射杀害虫,不会遭达士嘲笑。
饥饿的孩子厌恶美食,静坐如同葫芦一样呆滞。
随意享用美食,足够喂饱你的饥饿。
我的身体如同枯木,只有皮肤附着骨头。
害虫怎可能有所收获,只有贪婪的嘴脸。
夜晚睡觉影响美梦,白天静坐陷入沉思。
往往露出丑陋的相貌,或许会被洁净者鄙视。
忍痛捉拿害虫,双眼疲劳不堪。
希望我能避免争斗,但这要求过于奢侈。
沐浴时依旧宽容,对待害虫就应该如此。
贪官垂涎我的骨头,依然有力量支撑。
吞食贫穷之家,这怎能逃避鞭打。
我愿像秋后的鸟类,不要让他们继续繁殖。
摆脱虫害治疗病痒,惩罚贪心消除怨恨。
仁爱之人痛恨害人,但请不要指责我的慈悲。
去完善
释义
1. 么陋:指卑微的家世。
2. 宅体:在此指“我”的躯体。
3. 秽卑:污秽不堪的环境。
4. 巢穴:指虱子寄生于“我”的衣物上。
5. 毒比蚤蚊炽:指虱子的危害程度甚于蚤和蚊子。
6. 类兼蚋蚁微:虱子的种类繁多,体形微小。
7. 阴幽:阴暗潮湿的地方。
8. 殄馘:杀害的意思。
9. 遗妖:指残留的虱子。
10. 蕃滋:繁殖增多的意思。
11. 观处初若无:看起来好像没有虱子。
12. 掇之或如遗:伸手一摸就能抓到虱子。
13. 捷走欲违祸:虱子四处逃窜以避祸。
14. 深处尤恶啄:指虱子藏在深处免受伤害。
15. 潜沙更危机:指虱子躲在沙子里更具危险性。
16. 处头与物化:虱子生活在人们的头部与各种物体上。
17. 遂使白变缁:意为让干净的头发变黑。
18. 名官慙素尸:指虱子寄生在人们的衣物上。
19. 扪摸傲逆温:意指虱子在人身上随意游走而毫无畏惧。
20. 梳爬厌懒嵇:指虱子让人厌恶的懒惰行为。
21. 吉凶陋巫占:意指无法预测虱子的存在。
22. 勇夫射:指勇敢的人敢于采取行动。
23. 屠门饫雄餐:喻指虱子可以通过人的食物存活。
24. 我身如枯株:作者将自己的身体比喻成枯萎的树桩。
25. 嘬啮竟何得:虱子吸取人的血液到底得到了什么。
26. 谗吻亦及之:指虱子的贪婪触犯了人的底线。
27. 夜眠辍佳梦:指虱子的存在影响人的睡眠质量。
28. 抑搔两甲折:指因捉虱子导致指甲断裂。
29. 汤沐犹宽恩:沐浴是轻微的惩罚。
30. 磔裂乃所宜:指消灭虱子是应该做的事。
31. 吏贪摩其牙:比喻坏人利用机会侵害他人。
32. 舐糠及小家:比喻虱子不只侵害富家还侵害穷家。
33. 秋禽狝:古代秋季打猎时杀鸟的行为。
34. 蔓草滋:指虱子的滋生蔓延。
35. 病祛息疴痒:指消灭虱子以消除病患。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消灭虱子的诗。诗人以虱子作为主题,通过对虱子的描绘,反映了其对个人品德和操守的追求。从诗歌中可以看出,诗人厌恶虱子,但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改正,以消除自身的病痛和内心的怨恨。这首诗虽然主题是关于虱子,但实则是对自己的反省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人通过描写虱子的生活习性,展示了其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虱叹》是南宋诗人李流谦的一首讽刺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年)。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内部党争激烈,政治腐败,民生疾苦。
李流谦是一位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诗人,他亲眼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面,对人民的疾苦深感同情。在这首诗中,他以虱子为喻,表达了对上层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愤怒。他讽刺那些高官厚禄的官员们,就像满身虱子的富人一样,虽然外表光鲜亮丽,内心却充满污垢。
这首诗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对正义的渴望。通过对虱子的描绘,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