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维摩赞

标题包含
维摩赞
手提拂子坐胡床,眼似流星鬓似霜。 开不二门长示疾,却将好肉剜成疮。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拿着拂尘坐在扶手椅上,眼神如流星般明亮,头发却已花白。 开着不二的法门却常常示人以病态,反倒把好肉挖成了疮疤。
去完善
释义
1. 维摩: 意指“维摩诘”,是佛教经典中的一位居士,以其智慧与德行著称。 2. 释梵琮:释为释迦牟尼的简称,即佛教的创始人;梵琮可能是作者的名字或称号。 3. 手提拂子:拂子是一种僧侣常用的道具,可以扫除烦恼,这里借指僧人的修行。 4. 胡床:一种古代的坐具,源于西域地区。 5. 开不二门:不二门指佛法的最高境界,意为没有分别、没有对立的境地。 6. 却将好肉剜成疮:这里的意思是,虽然菩萨本身已经到达了无病的境地,但为了度化众生,却故意表现出病态,就像用一块好肉去挖成一个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僧释梵琮所作的《维摩赞》,描绘了维摩诘的形象和风采。全诗采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通过生动的形象、鲜明的对比以及深刻的隐喻来展现维摩诘的精神风貌和佛教教义。 首句“手提拂子坐胡床”描述了维摩诘的形象,他手持拂子,端坐在胡床上,举止端庄,颇具禅意。这里的“拂子”是禅宗僧人常用的法器,象征着智慧与觉悟。而“胡床”则是古代的一种交椅,具有较高的宗教地位。 第二句“眼似流星鬓似霜”通过对维摩诘的眼神和头发的描绘,展现了他内心的智慧和对世间百态的洞察力。“眼似流星”象征着他的目光犀利、洞悉一切,如同流星划破夜空,照亮黑暗;而“鬓似霜”则暗示了他的年纪已高,但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仰。 第三句“开不二门长示疾”是对维摩诘精神境界的赞美。在佛教教义中,“不二法门”是指超越一切对立和矛盾的智慧,维摩诘以这样的方式开启人们的智慧之门,引领众生走向解脱之路。这里的“示疾”是指生病或痛苦的状态,意味着修行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最后一句“却将好肉剜成疮”则是对维摩诘无私奉献精神的颂扬。他将自身的病痛看作是一种修行,以此磨练自己的意志和信仰。这种将自己身上的“好肉”视作“疮”的比喻,形象地传达了维摩诘为众生付出的崇高精神。 整首诗通过对维摩诘形象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其智慧的敬仰和对其精神的赞赏。同时,也传达出佛教教义中的慈悲、智慧和解脱等思想,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充满哲理和宗教气息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维摩赞》是中国宋朝时期诗人释梵琮的一首赞颂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15年至1143年之间,这是宋朝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是政治斗争激烈、民族矛盾突出的时代。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释梵琮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他在佛学上的造诣深厚,对于人生哲理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诗歌充满了哲理和禅意,表达了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宋朝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文人墨客热衷于谈论禅宗哲学,探讨生死轮回等问题。这种社会风气对释梵琮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