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喜雨
雨气侵人襟袖凉,诗愁恼起沈东阳。
诘朝秧马催田畯,昨夜雷车动阿香。
鸠妇岂知忧旱去,商羊聊亦为时忙。
芙蓉秋水须佳句,妙意宜搜到渺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雨滴飘洒感觉清新爽快,诗人情感激荡引起忧愁。
明天清晨农人将开始耕作,昨夜的雷雨声唤起人们的注意。
斑鸠并不了解人们对干旱的担忧,仙鹤也会适时地展示忙碌。
在这芙蓉盛开和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中,我们需要寻找优美诗句,用巧妙的方式表达那些微妙的思想和情感。
去完善
释义
1. 诗愁:因写诗而引发的忧愁情绪。
2. 沈东阳:这里指代诗人沈约。沈约是南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东阳太守。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3. 诘朝:第二天早晨。
4. 秧马:古代用于插秧的水上交通工具。
5. 田畯:农夫,农业劳动者。
6. 雷车:神话中掌管雷电的神车。
7. 阿香:古代神话中的雷神。
8. 鸠妇:即布谷鸟。在古代文献中,布谷鸟常被视为传递雨水信息的鸟类。
9. 商羊:传说中的一种神鸟,据说出现时会带来降雨。
10. 芙蓉秋水:比喻秋天的美好景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棣所作,描述了一场及时降雨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希望。开篇便以“雨气侵人襟袖凉”形象地描绘了雨中漫步的情景,让人感到清爽宜人。接着用“诗愁恼起沈东阳”表达对友人东阳(化名)的思念之情,借用这场大雨引发了他对友人的深深忧虑。
第二联中,诗人想象到了田野里农民们正驾驶着秧马(古代插秧工具)准备耕种,而昨夜雷车的轰鸣也仿佛在催促农时。这两句巧妙地传达了春雨对于农耕的重要性和及时性。
第三联则通过“鸠妇岂知忧旱去,商羊聊亦为时忙”来表达人们在久旱逢甘霖之际的喜悦心情。即便鸟兽尚不知其重要性,但人们已经在忙碌地进行各种农业生产活动。
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强调在这美好的自然景象中,应捕捉到生活的点滴诗意,以此慰藉心灵,将思绪引向更加深远的境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喜雨》是南宋诗人陈棣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时值南宋中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江南地区农业较为繁荣。
陈棣生活在这一时期,他曾任广西经略使司干办公事、知县等职。在任职期间,陈棣关注民生,关心农业生产,对农民生活有较深的了解。他在淳熙年间游览江南水乡,看到当地农民辛勤劳作,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向天神祈雨的情景,深感同情。
据《陈棣年谱》记载,陈棣在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庄稼歉收,百姓生活困苦。为了解决这一困境,他亲自组织人力物力抗旱救灾,并在次年春播之际创作了这首《次韵喜雨》,以表达对风调雨顺、丰收的期盼和喜悦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