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王簿不惮暑途亲扣石金祈雨盖有志乎民者也以小诗简之

标题包含
王簿不惮暑途亲扣石金祈雨盖有志乎民者也以小诗简之
饥馑忧渠欲洊臻,大田不雨已生尘。 何人有力能鞭石,老令无能漫积薪。 诸佛未尝违众愿,上苍宁不悯斯民。 诚烦仇览登山履,为扣岩前彼上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虞俦(1078-1143),字寿老,南宋词人,浙江慈溪人。 他年轻时就才华横溢,曾中过进士,历任县令、知州等地方官职。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关心民生,深受百姓爱戴。 他的诗词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饥饿困扰着我们日益严重,大片农田缺乏雨水已经尘土飞扬。 有谁能有力量驱使神奇的事物,我这年迈的县令只能束手无策地堆积柴草。 所有的神佛都没有违背众生的愿望,天上的神明怎么可能不怜悯这些百姓。 我真诚地希望可以邀请仇览那样的贤者,登上高山,去拜见那些在岩石前的修行者们。
去完善
释义
1. 饥馑:泛指因各种原因造成的粮食歉收,这里借指庄稼因缺水而生长不好。 2. 渠:他,指百姓。 3. 洊臻:多次来临。 4. 大田:广大的田地。 5. 鞭石:古神话中的故事,又称“鞭石渡海”。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东游,至琅琊时,有方士徐市等人上书说海中有三神山,于是秦始皇派人入海求仙人仙药,并令徐市把长石桥的柱子削成三条,把桥墩刻成龙的形象,祈求神龙潜藏水底,背着船过海口,这就是所谓的“鞭石”。后来人们就用“鞭石”比喻做着力所不能及的事。 6. 老令:作者自指。 7. 漫:随意,任意。 8. 积薪:堆积柴草。 9. 诸佛:佛教中的一切佛。 10. 仇览登山履:东汉仇览隐居,应陈蕃征召任官,离职回乡时,民众登山叩石挽留,后用为颂扬地方官吏受民爱戴的典故。 11. 为扣岩前彼上人:指的是向上天祈求降雨的行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去完善
赏析
《王簿不惮暑途亲扣石金祈雨盖有志乎民者也以小诗简之》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虞俦。诗歌的主题是描述王簿不畏炎热亲自求雨的情况,以表达他对民众的关爱之情。 首联“饥馑忧渠欲洊臻,大田不雨已生尘”,描绘了由于长时间不下雨,农田干涸,粮食短缺,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情景。 颔联“何人有力能鞭石,老令无能漫积薪”,作者自嘲作为地方官的无力,表达了对自己不能解决民生问题的无奈。 颈联“诸佛未尝违众愿,上苍宁不悯斯民”,虽然自己能力有限,但作者相信佛祖和苍天都会体恤民众的苦难。 尾联“诚烦仇览登山履,为扣岩前彼上人”,表明作者坚信求雨一定能成功,期待高僧相助求得甘霖。 整首诗通过讲述王簿不畏艰苦、亲自求雨的故事,传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于民众困苦生活的深深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王簿不惮暑途亲扣石金祈雨盖有志乎民者也以小诗简之》是宋代诗人虞俦所作。创作时间为公元1049年至1115年之间,即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北宋王朝正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黄金阶段。然而,频繁的旱涝灾害对农业产生了严重影响,使得民众生活困苦。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诗人虞俦目睹了人民的苦难,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此外,诗人在这一时期的个人经历也影响了他创作这首诗歌的心情。他曾任官职,但对官场腐败和政治斗争感到失望。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以诗词来表达自己对民生问题的忧虑和对国家治理的期望。 在创作这首诗时,虞俦可能想到了自己的朋友王簿,一位关心民生、愿意为民祈雨的好官员。他以小诗的形式表达了对王簿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国家治理和民生问题的关切之情。总的来说,这首诗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生活困境,以及诗人虞俦对这个时代的深刻反思和强烈责任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