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其他孩子见状都吓得四散逃开,只有司马光镇定自若,捡起一块石头用力砸向水瓮。瓮破了,水迅速流出,落水的孩子也因此得救。
去完善
释义
瓮:古代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制容器,常用于储水或酿酒。
去完善
赏析
这篇短文虽寥寥数语,却生动刻画了一场紧张的救援场景。文章开篇描绘了一幅童趣盎然的画面,“群儿戏于庭”点明环境和氛围,为后续情节埋下伏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则骤然打破平静,将故事推向高潮。面对突发危机,其他孩子的反应是“皆弃去”,凸显出他们的惊慌失措,而司马光的行为——“持石击瓮破之”则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他的冷静与智慧。
整体行文简洁凝练,叙事层次分明,先铺垫后转折,最后以圆满结局收尾。作者通过这一事件,不仅彰显了司马光过人的胆识和应变能力,也传递出一种处变不惊、勇于担当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段文字出自宋代司马光所著的《司马光》,实为一则简短的故事,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诗。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当时司马光年仅七岁,与一群孩童在庭院中嬉戏。其中一个孩子不慎跌入水瓮,生命危在旦夕。其他孩子惊慌失措,纷纷逃离现场,唯有司马光临危不乱,急中生智,用石头砸破水瓮,使水流出来,从而挽救了落水儿童的生命。这则故事展现了司马光幼年时期的聪明才智和冷静果敢,也体现了他日后成为一代名臣的潜质。司马光成年后,以编撰《资治通鉴》闻名于世,而这则童年轶事则成为后人传颂其智慧与品德的经典案例。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