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岁在绍熙甲寅浙东西大旱帝连江淮至秋暴雨水

标题包含
岁在绍熙甲寅浙东西大旱帝连江淮至秋暴雨水
去年数州旱,秋雨漂民庐。 今年复春霖,赤子忧为鱼。 不见日月旋,但见霰雪俱。 处者绝营为,出者困泥涂。 近山不可樵,平地不得锄。 有壤莫粪田,有火莫烧畲。 花木淡惨惨,麦苗冷疏疏。 张王阶下苔,寒酸井边蔬。 上天胡不仁,苍和五何辜。 传闻常润间,流殍满路衢。 鄞江祸尤酷,越山复何如。 米乡已无积,山郡岂有余。 小人急眼前,负贩日夜趋。 只知利一已,岂暇卹里闾。 屈指至秋成,未可保无虞。 尧汤备先具,庶冀收桑榆。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去年的几个州遭遇了干旱,秋雨把老百姓的屋子都冲走了。今年又是一场春雨,百姓们担忧变成鱼。看不到太阳月亮的运行,只能看到雨雪交织。留下来的断了生计,离开的陷入了泥泞。附近的山上不能砍柴,平地也无法锄地。有了土壤却不能施肥,有了火源却无法燃烧田地。花草树木都显得萧条,麦苗也是寒冷而稀疏。张家和王家的台阶上长满了青苔,穷人们则在井边种植蔬菜。为什么上天如此不仁慈,让无辜的百姓遭受这样的苦难?听闻长安地区,到处都是饥饿的人群。鄞江的灾难尤其严重,越山的状况又如何呢?米乡的粮食已经耗尽,山郡又怎么可能还有余粮呢?小人们只顾眼前的困境,不分昼夜地贩卖货物。他们只知道满足自己的利益,哪里还顾得上照顾邻里乡亲。到了秋天,情况可能更加糟糕。要想安然度过,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希望最终能有个好结果。
去完善
释义
岁在绍熙甲寅:表示时间,绍熙是南宋光宗的年号之一,甲寅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 帝连江淮:皇帝接连江淮地区,意味着政府对受灾地区的关注和支持。 至秋暴雨水:到了秋天,暴雨成灾。
去完善
赏析
《岁在绍熙甲寅浙东西大旱帝连江淮至秋暴雨水》是南宋诗人姜特立所创作的。这首诗歌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江浙地区旱灾过后又遭遇洪水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大自然的无情和人性的自私。全诗结构严谨,情感深沉,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社会责任感。 首联“去年数州旱,秋雨漂民庐”,开篇就点明了灾害的背景。去年遭遇旱灾,而今又是大雨瓢泼,给百姓带来灾难。颔联“今年复春霖,赤子忧为鱼”,进一步描述了洪水之严重,让无辜的百姓遭受水深火热的煎熬。 接下来的四句“不见日月旋,但见霰雪俱。处者绝营为,出者困泥涂”,写灾害中百姓生活的困苦。阳光难以见到,霰雪交加;居家的无法维持生计,外出的人则陷入泥泞之中,无法自拔。 颈联“近山不可樵,平地不得锄。有壤莫粪田,有火莫烧畲”,进一步展示了灾区的荒芜与凄凉。山地不能砍伐柴草,平地无法耕种庄稼,土壤不再适合施肥,而原本可以燃烧种植的土地也变成了一片泽国。 接下来“花木淡惨惨,麦苗冷疏疏。张王阶下苔,寒酸井边蔬”,描绘了草木萧条、生机尽失的景象。繁华的宫殿庭院长满了青苔,曾经的丰收麦田变得稀疏不堪,水井旁的蔬菜也失去了往日的鲜艳。 尾联“上天胡不仁,苍和五何辜”,诗人质疑天道的无情,质问苍天和万物为何要承受这样的灾难。同时,诗人也对那些在灾难中自私自利、不顾他人死活的小人表示了深深的谴责。 总的来说,《岁在绍熙甲寅浙东西大旱帝连江淮至秋暴雨水》以雄浑的笔墨展现了自然灾害的无情与人性的残酷,表现出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正义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岁在绍熙甲寅浙东西大旱帝连江淮至秋暴雨水》是南宋诗人姜特立的一首描述自然灾害的诗。这首诗歌创作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这一年,浙江和江苏地区遭受严重的旱灾,夏季收成几乎为零。然而到了秋天,又突然发生特大暴雨,导致洪涝灾害。 这个时期,姜特立已经年逾古稀,正担任庆元府知府一职。他亲身经历了这场灾情,深感忧虑。同时,他作为一名官员,积极协助救灾工作,并时刻关注民众的生活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受灾民众的同情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对外政策偏安一隅,对内则陷入宦官、权臣的争斗之中。这种政治氛围使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此外,由于当时农业技术和气候知识的局限,人们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也较为有限。因此,这首诗歌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为民忧国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