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暑
度暑有余乐,虚堂闲炷香。
清风左右至,翠竹两三行。
既无衣食忧,更喜寿命长。
与物虽同流,于世实相忘。
所以陶征君,高卧到羲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炎炎夏日里仍有诸多乐趣,幽静的厅堂里燃起了炉香。
阵阵清凉的微风环绕身边,翠绿的竹子成列成行。
不再担忧生活的艰辛,更庆幸长寿的时光。
与自然万物一起共生,却早已忘记了尘世烦扰。
因此陶渊明那样的人,得以安睡直至永生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度暑》:该诗为南宋诗人姜特立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题目“度暑”意为度过炎热的夏天。
1. 度暑:度过炎热的夏天。
2. 余乐:剩余的欢乐。
3. 虚堂:空荡的厅堂。
4. 炷香:点燃香火。
5. 清风:清凉的风。
6. 左右:指身边。
7. 翠竹:绿色的竹子。
8. 三两行:形容数量不多。
9. 衣食忧:衣食之忧,意指生活方面的担忧。
10. 寿命长:寿命长久。
11. 与物同流: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12. 于世实相忘:与世无争,忘却世事纷扰。
13. 所以:表示原因或结果。
14. 陶征君:陶渊明,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后弃职归隐,直至去世。因其曾出任过彭泽县令,故后世尊称为“陶彭泽”。
15. 高卧:安心静养。
16. 羲皇:羲皇上人,指伏羲氏时代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度暑》诗以自然、闲适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度夏时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
首联“度暑有余乐,虚堂闲炷香”描绘了夏日避暑的惬意场景:在一间空旷的屋子中,悠闲地点燃香烛,享受着夏日的闲暇时光。
颔联“清风左右至,翠竹两三行”进一步展示了清幽的环境:清风拂面,翠竹环绕,这些美好的景物为炎炎夏日带来了清凉。
颈联“既无衣食忧,更喜寿命长”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满足:无忧无虑的生活让诗人更加珍惜长寿的时光。
尾联“与物虽同流,于世实相忘”传达了诗人与世无争的心态:虽然生活在世间,但内心却能超脱世俗纷扰,达到一种淡泊宁静的境界。
最后,诗人以“所以陶征君,高卧到羲皇”结尾,表示这首诗的主题与陶渊明的高雅情操相符,赞美了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度暑》是南宋诗人姜特立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1247年,正值宋理宗时期的盛夏时节。当时,姜特立作为一位颇有名望的文人,任职地方官吏。在这个特殊时期,由于战乱、政治斗争和自然灾害等多种原因,民生疾苦较为严重,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尤为强烈。
在炎热的夏天,面对炎炎烈日,诗人以颇具禅意的笔触描绘了人们期待凉爽的心境。通过对夏日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生活中的朴素事物进行描绘,表现了人们对美好时光、宁静家园的热切向往。而这一切都与诗人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他的内心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民众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