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
恶钳锤下现针锋,正眼开时一线通。
百匝千重俱劄透,始知个是夜深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挥动铁锤敲击顽石,显露锐利的尖端。
认真审视,发现一条细微的裂缝贯穿其中。
经过千百次敲打和穿透,终于知道这就是深夜还在劳作的成果。
去完善
释义
1. 恶钳锤下现针锋:恶钳,恶劣的环境;锤,指艰苦的工作或磨难。现针锋,出现针尖的锐利形象。这句是说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展现出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2. 正眼开时一线通:正眼,正确的观点和态度;一线通,比喻看到事物的真相。这句话意味着只有用正确的方法去观察事物,才能理解其本质。
3. 百匝千重俱劄透:百匝,形容多次尝试;千重,表示重重困难;俱劄透,指全部穿透。这句表示经历无数次的努力和尝试,克服各种困难。
4. 始知个是夜深工:夜深,比喻艰难的时刻;工,指成功的成果。这句意味着只有在艰苦时刻的付出和努力,才能真正取得成功的成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现出了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首句“恶钳锤下现针锋”以针为喻,描绘出在逆境中顽强抗争的形象,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能保持坚定的意志。第二句“正眼开时一线通”则是强调要在困境中找到希望之光,虽然道路曲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找到通往成功的道路。第三句“百匝千重俱劄透”则进一步渲染了艰难困苦的程度,凸显了作者的坚定决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一句“始知个是夜深工”则揭示出成功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犹如夜深时分仍在辛勤工作的匠人,寓含着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整首诗通过针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定信念与拼搏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针》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十年(815年)所作。这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歌颂了针的精神,表达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慨。
在元和十年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中唐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严重,民不聊生。然而,这并没有阻止白居易关注民生,积极建言献策。他在任翰林学士期间,曾上疏劝谏宪宗皇帝,要求节俭用度,减轻人民负担,但未被采纳。后被贬谪,流放到江州。
《针》这首诗正是这个时期白居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的反映。他用针作为象征,表达了人们应该像针一样,具有坚韧、锋利、无私的品质,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