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春夜雪忽积竹松欹折过半
夜来雪积不可料,晨起压尽庭前花。
道松俯偻若揖客,江竹离披如倒戈。
沙头寒重鴈不起,门外日高人未过。
此时薪米不易得,晨突有烟能几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晚降雪堆积无法估量,清晨起来庭院的花已被压垮。松树像鞠躬的客人,竹子像是败退的士兵。沙滩上寒冷的雁群不愿起飞,太阳已经很高但人们还未外出。此时柴火和米粮很难获取,早晨炊烟寥寥无几,可见能够正常生活的家庭不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辛亥:古代历法,用来记录年份。
2. 春夜:春天夜晚。
3. 雪忽积:指雪忽然增多。
4. 竹松欹折:形容竹子松树被雪压倒的现象。
5. 过半:大部分。
6. 不可料:意料之外。
7. 压尽:全部压垮。
8. 庭前花:庭院前的花草。
9. 道松俯偻:道路上的松树弯曲的样子。
10. 揖客:向客人鞠躬。
11. 江竹离披:江边竹子倾倒的样子。
12. 倒戈:武器倒下。
13. 沙头:沙滩边。
14. 寒重:寒冷严重。
15. 雁不起:大雁不愿意飞起。
16. 日高:太阳升高。
17. 人未过:人还没有经过。
18. 薪米:柴火和粮食。
19. 晨突:早晨的炊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辛亥年春天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以及雪后清晨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积雪压倒庭前花朵、松树弯曲如同鞠躬的客人、竹子倒下如同兵器等画面。同时,诗中还提到了寒冷的天气使大雁无法起飞,太阳虽然升高但气温依然很低,人们难以外出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取柴火和粮食变得更加困难,只有少数家庭能够在清晨燃起炊烟。整首诗展现了大自然变幻莫测的力量,以及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和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辛亥春夜雪忽积竹松欹折过半》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姜特立所创作的。在公元1171年的春天,即辛未年(农历辛亥年)的一个夜晚,一场大雪悄然降临,使得本就枝干曲折的竹子变得更加倾斜,而松树也有一半的枝条被积雪压得弯下了腰。这种自然景象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他以此为背景,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水墨画卷。
这一时期,姜特立正处于人生的中年期,他的生活经历丰富,对世事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在朝廷任职多年,见识了诸多政治斗争和官场沉浮,对于人生的悲欢离合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常常能够看到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而在整个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特别是到了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生活的时代,他们感受到了时代的沉重压力,纷纷拿起笔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在这种背景下,姜特立的诗作也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总的来说,《辛亥春夜雪忽积竹松欹折过半》这首诗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诞生的,它反映了诗人在面对自然和人世变迁时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展现出南宋文人墨客的共同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