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陈庭藻赴天申燕诗二首 其一

标题包含
次韵陈庭藻赴天申燕诗二首 其一
绍兴圣主垂衣裳,倬然文治昭天章。 已闻华封祝尧帝,岂但畏垒歌庚桑。 千秋此日纪佳节,万岁群臣称寿觞。 帘前宫扇交翡翠,仗下宝马屯飞黄。 昭容引仪近日月,御史执法严风霜。 九宾无哗胪句肃,剑佩俨雅趋侯王。 一声鸣跸传朱辇,千官赐宴趋文昌。 湛露尊罍均渥泽,薰风弦管迓休祥。 浩唱充庭云不动,繁花压帽春风光。 可怜欢声正四合,不觉暮色来苍苍。 轩驺散去九衢閙,朝衣醉沥余淋浪。 小臣病著不能起,但听广乐风声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之望(1090年-1170年),字瞻叔,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浙江绍兴,是北宋名臣王珪的后裔。 王之望年轻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以文学、史学见长。宋徽宗宣和年间,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绍兴皇帝高坐在位,他的英明和仁爱使国家的文治教化鲜明璀璨。人们赞美他的德行,他公正无私就像古代皇帝一样。 在这一天,成千上万的臣民向他祝福,敬酒祝贺,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翠绿的帘幕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金黄色的宝马车停驻整齐。 皇后和嫔妃们引导礼仪,如同日月般熠熠生辉;御史们执行法律,严肃而凛冽,就像寒霜中的松柏。百官之间没有喧哗,只有剑佩的声音,在庄严之中表现出恭敬的样子。 皇帝的辇车由士兵护送,千万名官员到文昌殿参加宴会。美酒佳肴带来无尽的欢乐,音乐和歌唱随风飘荡,象征着繁荣昌盛。 满庭的欢歌声响彻云霄,花朵盛开,春风吹拂。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夜幕已经悄然降临,朝会结束,众人都散去了。 只有我这个病弱的小臣,还不能起身,只能听着那逐渐远去的美妙音乐,感受着春天的气息。
去完善
释义
1.绍兴:南宋的第一个年号(1131-1162),这里指代宋高宗时期。 2.垂衣裳:古代君王治理国家的一种方式,用礼仪教化人民。 3.倬然:显著地,非常明显。 4.文治:通过文化和教育手段进行的统治。 5.昭天章:表现出天的美好品德和道理。 6.华封祝尧帝:典故,来源于《庄子·天地》篇。传说尧游历华州时,华州人祝愿他长寿、富有、子孙繁衍。这里借指对皇帝的崇敬之情。 7.畏垒歌庚桑:也是用典。畏垒是山名,庚桑是地名,据传有七十二位贤人在庚桑山共同抚琴歌唱以赞美尧的仁德。 8.千秋:千年的意思,用于祝福皇帝长寿。 9.群臣:众多的大臣。 10.称寿觞:举杯祝贺皇帝的寿辰。 11.帘前宫扇交翡翠:形容皇宫前的帘子和扇子如同翠绿的翡翠般美丽。 12.仗下宝马屯飞黄:仗是指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宝马是说马匹的品质优良,飞黄是骏马的名字。这句描绘了皇家出行的壮观场面。 13.昭容引仪近日月:昭容是一种女官名称,引仪是指引导礼仪。这句是说昭容引导礼仪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重要。 14.御史执法严风霜:御史是古代的监察官员,这里用来形容他们的执法严谨,公正无私。 15.九宾无哗胪句肃:九宾是指在朝堂上排列的九个等级的官员,无哗是指没有喧哗声,胪句肃是指言辞庄重。 16.剑佩俨雅趋侯王:剑佩是指官员佩戴的宝剑和玉佩,俨雅是指严肃恭敬的样子。 17.一声鸣跸传朱辇:鸣跸是指皇帝出行时的开道之声,朱辇是指皇帝的车驾。 18.千官赐宴趋文昌:千官是指众多的官员,赐宴是指皇帝恩赐的宴会,文昌是指星名,代表了国家昌盛。 19.湛露尊罍均渥泽:湛露是指美酒,尊罍是指酒器,渥泽是指恩惠。这句话描述的是宴会上共享美酒佳肴的场景。 20.薰风弦管迓休祥:薰风是指夏日的微风,弦管是指乐器,休祥是指吉祥的气象。这句话是形容音乐带来的愉悦气氛。 21.浩唱充庭云不动:浩唱是指宏大的歌声,充庭是指充满了整个庭院,云不动是指音乐的力量使得天上的云彩都静止了。 22.繁花压帽春风光:繁花是指盛开的花朵,压帽是指花朵把帽子都覆盖了。这是描述宴会上花团锦簇的美景。 23.可怜欢声正四合:可怜是指非常遗憾,欢声是指愉快的声音,四合是指声音逐渐消失。 24.暮色来苍苍:暮色是指傍晚的天色,苍苍是指深蓝色。 25.轩驺散去九衢閙:轩驺是指皇帝的马车,九衢是指城市的九个主要道路。 26.朝衣醉沥余淋浪:朝衣是指官员的朝服,醉沥是指喝醉了的状态,淋浪是指全身湿透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参加天申燕活动的盛况,借以颂扬宋朝皇帝赵构的统治和盛世景象。开篇作者赞美“绍兴圣主”有德有威,犹如日月星辰,使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繁荣昌盛。接着,诗人描绘了活动现场的壮观场景:翠绿的宫扇、雄健的宝马、端庄的侍女、威严的御史等,形象地展现出皇帝驾临时的庄严和隆重。同时,活动中的音乐、美食、鲜花等元素也展示了盛世的繁华与和谐。然而,随着夜幕降临,庆典结束,人群散去,诗人却因患病而只能留下感受那乐声的余韵。整首诗借盛世的庆典,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次韵陈庭藻赴天申燕诗二首 其一》,是南宋诗人王之望的作品。王之望出生于公元1165年,这首诗歌是在他人生的中后期创作的。王之望的早年生活十分艰苦,他的父亲在战乱中被金兵杀害,这使得他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之后,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官员,但因直言不讳,多次遭到贬谪。 这首诗歌创作于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国家政治较为稳定的时期,但也是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当时,北方的金国对南宋构成严重的军事威胁,而南方的内部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扩大等。这些因素使得许多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担忧。 在这首诗中,王之望通过对陈庭藻赴宴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他以讽刺的笔触描绘了宴会上的奢华场面,以及达官贵人的醉生梦死,以此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希望国家能够摆脱困境,走向繁荣富强。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