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寺
空门出白云,梵宇依苍岫。
天色湛瑶光,春花结野秀。
簷间绮罗被,池底星珠漏。
香沉烟篆余,文兼雨碑旧。
恬智静可养,寂寞谁复扣。
逍遥隠叶猿,盘薄穿花溜。
团团草露晞,瑟瑟空香逗。
层台太虚半,双壑瀑泉透。
苔空绿钱死,松老清阴瘦。
独鹤倏飞骞,深萝苦纷构。
归涔待沃洲,芥子观灵鹫。
净土人不来,尘寰廓然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空的山门映照着蓝天如白云,古雅的寺庙倚靠在青翠的山谷。天空清澈,洒满阳光,春花灿烂如同山野间的美景。屋檐下挂着华丽的丝绸,池塘里繁星点点。沉香烟雾萦绕,文字篆刻在古老的石碑上。心境平静祥和,这里的寂静很少有人打扰。悠闲的猴子藏在树叶间,沿着盘曲的小路穿梭在花丛中。小草上的露水已经蒸发,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站在高台上,能看到一半的太虚幻境,两侧瀑布从山谷穿过。绿色的青苔显得生机勃勃,松树依然挺立,树荫凉爽。独自飞翔的仙鹤掠过,长长的藤蔓错落有致。等待着沃洲归来,观看那微小的芥子也见天地广阔。这块清静之地不被人涉足,世俗的世界豁然开朗。
去完善
释义
1. 白云:这里指代佛门净地,即极乐寺。
2. 梵宇:佛教寺庙。
3. 苍岫:青翠的山峦。
4. 瑶光:美好如玉的光芒,形容天空的色彩。
5. 春花结野秀:春天花朵盛开的景象。
6. 绮罗被:描绘屋檐如丝织品覆盖的景象。
7. 星珠漏:比喻水池如星光闪烁。
8. 香沉烟篆余:香烟弥漫,熏香袅袅。
9. 文兼雨碑旧:描述古旧的石碑上刻有文字。
10. 恬智静可养:修养心性,获得智慧与宁静。
11. 逍遥隠叶猿:叶间的猿猴自由自在。
12. 盘薄穿花溜:穿行于花丛中的溪流。
13. 草露晞:草上的露水逐渐消失。
14. 瑟瑟空香逗:空气弥漫着阵阵清香。
15. 层台太虚半:高台仿佛连接着太空。
16. 双壑瀑泉透:两条山谷间的瀑布流水。
17. 绿钱死:绿色的苔藓显得枯萎。
18. 清阴瘦:松树投下的阴凉感觉减弱。
19. 独鹤倏飞骞:孤独的仙鹤突然振翅高飞。
20. 深萝苦纷构:深深的藤萝交织成一幅苦景。
21. 归涔待沃洲:等待雨水滋润沃洲山。
22. 芥子观灵鹫:以芥子的视角观察灵鹫山。
23. 净土人不来:极乐世界似乎遥不可及。
24. 尘寰廓然昼:尘世就像豁然开朗的白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极乐寺的所见所感。诗人在描述寺庙周边景致时,巧妙运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感受,展现了春天禅林的美好景象。此外,诗人还通过营造幽寂静谧的氛围,突出了禅宗思想中的超脱与洒脱。以自然景物与寺庙环境的相互映照,表达诗人对于远离尘世喧嚣的向往和对平静生活的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佛教色彩和哲理意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极乐寺》是唐代诗人李堪所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极乐寺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以及对超脱世俗的追求。
创作时间:《极乐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晚期,公元8世纪至9世纪之间。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了许多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寄托。
人生际遇:作为一位文人墨客,李堪可能经历了科举失利、官场不得意等挫折,这使得他更加向往佛教所倡导的超脱尘世的理念。游览极乐寺时,他被寺庙庄严肃穆的氛围所吸引,产生了对宗教信仰的共鸣,从而写下了这首诗歌。
时代背景:在唐朝中晚期,由于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原因,许多人开始寻求精神慰藉,佛教成为了他们的心灵寄托。在这一时期,佛寺建筑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许多著名的佛教寺庙纷纷建立,如法门寺、大雁塔等。这些寺庙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品茗论道、探讨人生哲理的场所,也成为了他们创作诗歌的灵感源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