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雩台
舞雩台上春风起,鲁国先生讲始开。
欲解陶潜印归去,心思吾道重徘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阳光明媚的舞雩台上,孔子和弟子们开始了他们的课堂。他们讨论着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问题。然而,当他们在谈论这些严肃的话题时,一位名叫陶潜的隐士却选择了离开。他的离去让孔子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个真正追求真理的人应该怎样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固守在繁华的尘世中,还是选择归于宁静的田园生活?这是一个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去完善
释义
1. 舞雩台:古代鲁国的祭天祈雨场所。
2. 鲁国:指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
3. 先生:对有一定学识地位的人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4. 讲始开:开始讲解学问的意思。
5. 陶潜印:陶潜为陶渊明的字,印表示确认或标记。
6. 归去:回家乡或离开的意思。
7. 吾道:我主张的学说或者道理。
8. 重徘徊:反复思考权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舞雩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舞雩台上春风起”,通过对春风的描绘,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宁静、祥和的氛围。舞雩台是古代祭祀天地、祈求风调雨顺的地方,在这里,春风吹拂,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的勃发。
第二句“鲁国先生讲始开”,提到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舞雩台上讲学的情景。这句话既表达了对孔子的尊敬,也强调了儒家学说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接下来的两句“欲解陶潜印归去,心思吾道重徘徊”,则是诗人的自我表白。他渴望像陶渊明那样远离世俗纷扰,过上隐居生活,但又无法割舍对儒家道义的执着追求。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突显了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舞雩台》是唐朝诗人李堪的一首描绘古人祭祀场景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46年,即唐玄宗天宝五年。这个时期,唐朝国力鼎盛,文化艺术繁荣,诗歌成为文人墨客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
在创作《舞雩台》时,李堪已经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诗人。他曾在京城长安任职,但因不满朝政腐败而辞官回乡。在这段人生经历中,他深感民间疾苦,对百姓的生活充满了同情。
在这个时代,唐朝的宗教政策相对宽松,民间信仰多元共存。祭天祀神的风俗在民间非常普遍,人们通过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雩台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人们在台上举行仪式,祈求神灵庇佑。
李堪在《舞雩台》一诗中,通过对舞雩台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敬畏之情。这首诗既体现了唐代民间风俗的丰富多彩,也反映了诗人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