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桃李繁华,芰荷清净,景物相继。
霜后橙黄,雪中梅绽,迤逦春还至。
寻思天气,寒暄凉燠,各有一时乐地。
如何被、浮名牵役,此欢逐成抛弃。
如今醒也,扁舟短棹,更有篮舆胡倚。
到处为家,山肴社酒,野老为宾侣。
三杯之后,吴歌楚舞,忘却曳金穿履。
虽逢个、清朝贵客,也须共来一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桃李盛开,荷花清净,景色依次呈现。
霜降后的橙子金黄,雪中的梅花绽放,春天的气息慢慢回来。
思考着四季的天气,无论寒冷还是温暖,都有各自的乐趣所在。
怎么能被虚名所束缚,让这种快乐逐渐消失呢?
现在醒悟了,乘着小船,或驾着轿子,还有那些乡村里的朋友陪伴。
走到哪里都是家,用简单的食材做成的佳肴,与乡下的老人一起饮酒作乐。
饮过三杯之后,唱起山歌,跳起舞蹈,忘记了华丽的衣冠。
即使遇到身份尊贵的人,也要一起痛饮一场。
去完善
释义
1. 桃李:桃树和李树,象征春天和繁荣。
2. 芰荷:菱叶与荷叶,象征清静之地。
3. 霜后橙黄:指橙子成熟时的黄色,比喻秋天收获的景象。
4. 雪中梅绽:梅花在冬天盛开,象征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5. 迤逦春还至:春天的脚步持续到来,慢慢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6. 寻思天气:琢磨各种气候条件。
7. 寒暄凉燠:指四季更替,冷热交替。
8. 浮名牵役:因为追求虚名而受到束缚和制约。
9. 扁舟短棹:轻便的小船和划桨,比喻自由自在的生活。
10. 篮舆胡倚:随意乘坐竹轿或推车,表示享受休闲时光。
11. 山肴社酒:以山野之味为佳肴,以村酿为美酒。
12. 野老为宾侣:邀请乡村老人作为宾客。
13. 三杯之后:喝酒微醺的状态。
14. 吴歌楚舞:江南地区的民歌和舞蹈,表达欢乐气氛。
15. 曳金穿履:身穿华服,举止庄重,形容贵族生活。
16. 清朝贵客:身份尊贵的客人,表示地位崇高。
去完善
赏析
《永遇乐》史浩这首词描绘了四季交替的美景,以及自然变换带来的各种乐趣。诗人用“桃李繁华,芰荷清净”开头,表现出春的生机和夏的清静。接下来的“霜后橙黄,雪中梅绽”则展示了秋的丰收和冬的静谧。这些景象在诗人的笔下都显得无比美好。然而,诗人认为这样的快乐却被浮名所累,为了追求名利而放弃了享受当下美景的机会。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远离世俗纷扰,以扁舟短棹、篮舆为伴的生活理想。他认为无论是在山间还是在田野,只要有山肴社酒相伴,有野老作伴,便是快乐的。在这样的生活中,诗人可以抛开一切烦忧,尽情地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
最后,诗人表示即使遇到了尊贵的客人,也会与其共享这份快乐,一起沉醉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整首词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豁达态度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也流露出他对于名利的淡泊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永遇乐》是南宋词人史浩的一首名篇。史浩(1106-1194),字直翁,号真隐居士,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成长于南宋初期,一生经历了南北宋之交的诸多政治风波和时代变迁。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时期,那时史浩已经步入中年,政治上有所建树,成为朝廷重臣。然而,当时正值金国侵略宋朝,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史浩曾屡次上疏请求皇帝减免苛捐杂税,以宽民力,但其建议并未得到重视。这种忧国忧民的心情在《永遇乐》一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词的开篇,史浩写道:“日霁汀州,东风外、轻浪参差”,借描绘春日美景,抒发内心的感慨。接下来,他以“燕子不归”、“无情飞絮”等意象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结尾处,史浩更是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朝廷无能、民生疾苦的不满。
总的来说,《永遇乐》是史浩在南宋时期生活经历和政治抱负的反映,表达了他在面对家国之痛时,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