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学者问生死到来如何抵当答以四偈 其三
生死到来何抵当,萧然归去路堂堂。
到家句子聊相寄,写入碧天鸿雁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面对生死降临又如何抵挡,坦然回归宁静之路一片光明。
回到家中把这些诗句和你分享,写在碧蓝天空中大雁南飞的队列中。
去完善
释义
《因学者问生死到来如何抵当答以四偈 其三》是宋代释梵琮创作的诗歌。以下是这首诗的注释:
1. 抵当:抵挡,抵抗。
2. 萧然:闲适、超脱的样子。
3. 堂:光明正大。这里指道路宽阔明亮。
4. 到家:达到目的地或领悟道理。
5. 句子:诗句。
6. 碧天:蓝天。
7. 鸿雁行:大雁飞行排列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伍。这里用来比喻诗歌的传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因学者问生死到来如何抵当答以四偈”,是释梵琮写给求教者的诗,通过探讨生与死的哲理问题,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在这首诗中,作者首先提出生死这个永恒的人类主题:生死到来何抵当,表现出对人生无常、无法抵挡的思考。紧接着,他用“萧然归去路堂堂”表达了在面临生死问题时,应保持冷静、坦然的心态。接着,作者用“到家句子聊相寄”揭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回家寻找内心的宁静和慰藉,而这一句也在整首诗中起到转折的作用,使得诗意豁然开朗。最后,他以“写入碧天鸿雁行”作为意象来传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诗人追求精神超脱、追寻心灵净土的渴望,寓意着人的精神可以像天空中的大雁那样飞翔,自由无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名为《因学者问生死到来如何抵当答以四偈 其三》,作者是宋代著名的僧人释梵琮。创作时间为公元10世纪至11世纪之间,即宋朝初期。
在释梵琮生活的时代,禅宗思想在中国已经非常流行,许多文人墨客都热衷于探讨生死、宇宙等哲学问题。释梵琮作为一名佛教僧人,他对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在这首诗中,他通过问答的形式,向学者们阐述了面对生死问题时应该持有的态度和心境。
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学术文化得到了繁荣发展。佛教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背景下,释梵琮通过自己的诗作,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途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