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歌
村里人,有意知,就手织成最容易。
长短大小在目前,密用工夫多快利。
草窠里面跳出来,结却绳头有巴鼻。
牢束跟,紧在耳。
掷地作金声,举步离泥水。
著入千山与万山,把定脚头并脚尾。
赵州尽力戴不起,玄沙吃绊趯著指。
拖来拖去底头穿,轻轻飏在粪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村里的居民,有心知晓,立刻就能编织出简单的东西。
尺寸长度在此时此刻,付出努力快速且有利可图。
从草丛中跳出来,系紧绳索就有用处。
紧紧跟在耳边,宛如黄金落地的声音,脚步远离泥泞的水。
走在千山万水之间,脚踏实地,坚定自己的信念。
即使赵州尽全力也无法戴上,但玄沙却轻易地用手指拨弄着。
拖拉过后,逐渐找到突破口,轻轻地飞在空中,就像落在粪里的羽毛一样轻盈。
去完善
释义
1. "村里人":指乡村或民间的普通百姓。
2. "有意知":表示有心了解和掌握某件事情或知识。
3. "就手织成最容易":利用身边现成的资源和技术,可以轻易地制作出所需之物。
4. "长短大小在目前":表示草鞋的尺寸和形状可以根据每个人的需求进行调整。
5. "密用工夫多快利":强调精心制作的草鞋既舒适又耐用。
6. "草窠":指草丛、草地等地方。
7. "跳出来":比喻从草丛中走出来。
8. "结却绳头有巴鼻":意为打结的方式和技巧非常讲究。
9. "牢束跟":指草鞋的绑带要扎紧,确保走路时不会脱落。
10. "紧在耳":指草鞋的耳要扎紧,便于固定。
11. "掷地作金声":形容草鞋结实耐用,落地有声。
12. "举步离泥水":表示穿上草鞋可以在泥泞的环境中行走无阻。
13. "著入千山与万山":意指无论行走在何处,都能适应各种地形。
14. "把定脚头并脚尾":指草鞋适合脚的整体轮廓,穿着舒适。
15. "赵州尽力戴不起":此处暗含禅宗公案“赵州一日穿州南院巾子,至晚不脱”的故事。这里用赵州之故事表达草鞋质量之高。
16. "玄沙吃绊趯著指":这是禅宗公案中的另一个故事,用以说明草鞋虽然简单,但并非没有讲究。
17. "拖来拖去底头穿":意指草鞋不断磨损,直到不能穿为止。
18. "轻轻飏在粪里":寓意草鞋在使用过程中虽会沾上尘土粪便,但终会被丢弃,回归自然。
去完善
赏析
《草鞋歌》是释梵琮的一首作品,他以草鞋为题材,表达了他的独特见解和人生哲理。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草鞋的制作过程、使用场景以及其寓意的深入挖掘,传达了人生的态度和境界。
首先,诗人描绘了草鞋的简易制作过程:“村里人,有意知,就手织成最容易。”草鞋在农村地区被广泛制作和使用,它非常简单易制,村民们只需运用一些基本的手工技艺就能完成。这体现了农村生活的简朴与自然,同时也隐含着“大道至简”的哲理。
其次,诗人描述了草鞋的特点和用途:“长短大小在目前,密用工夫多快利。”草鞋的长度、大小因人而异,需要仔细地编织和调整,才能达到舒适、便捷的效果。这意味着人生中的许多事物都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量身打造,只有用心经营才能实现最佳效果。
接着,诗人通过比喻阐述了草鞋的价值:“草窠里面跳出来,结却绳头有巴鼻。”草鞋从草窠中诞生,经过一定的加工和修饰,成为实用的生活用品。这里暗示了人的价值在于自身的努力和发展,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有目标和追求,就能创造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随后,诗人通过两个典故展示了草鞋的品质:“赵州尽力戴不起,玄沙吃绊趯著指。”据传唐代赵州和尚曾尝试穿草鞋,但因草鞋过于简陋而无法穿戴;而另一位高僧玄沙则因草鞋而受困。这两个故事暗示了草鞋虽然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真理却难以理解。
最后,诗人以诙谐的口吻揭示了草鞋的结局:“拖来拖去底头穿,轻轻飏在粪里。”草鞋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最终被丢弃在粪土之中,这表明世间万物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我们应该珍惜当下,坦然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
总的来说,《草鞋歌》是一首富含哲理的诗篇,它通过草鞋这一常见的物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智慧、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刻思考。这首诗语言质朴,寓意深远,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草鞋歌》是唐朝诗人释梵琮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756年。此时正值安史之乱爆发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释梵琮已出家为僧,他深感时代的不幸和民众的苦难。在这段时间里,他在寺院里修行,与世俗保持距离,但他仍然关注着世间的悲欢离合。他的诗歌往往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生活的真实面貌,传达出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思考。
在公元756年左右,中国正处于一个历史转折时期。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由盛转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这个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投身军旅,以期为国效力。然而,释梵琮作为一位僧人,他没有选择这种方式去报效国家,而是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关切和对众生的悲悯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