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来了,满眼都是桃花随流水漂浮,再也无法分辨通往仙境的道路究竟在哪里。

去完善
释义
武陵源:指桃花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叙事为主,辅以描写和抒情,营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桃源世界。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行尽青溪不见人”,通过渔人的视角引入桃花源的存在,勾勒出一幅恬静优美的自然画卷;第二部分从“山口潜行始隈隩”到“竞引还家问都邑”,详细描写了桃源内部的生活场景,展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第三部分从“平明闾巷扫花开”到最后,则转向哲理性的思考,揭示了桃源虽美却不可复得的主题。
整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意象丰富生动。诗人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将外界的纷扰与桃源的宁静形成鲜明对照,从而突出了后者作为理想国的意义。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人生归宿问题的深刻思索——桃源虽好,却终究是可遇不可求的幻境,而现实中的人们则不得不面对种种无奈与遗憾。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桃源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这一时期,王维的仕途颇为顺利,曾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然而,他的内心却时常感到孤独和忧虑,向往宁静的生活。
在这一时期,唐朝社会繁荣昌盛,政治相对稳定。然而,朝堂上的权力斗争依然激烈,这也为王维的诗作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他在《桃源行》中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世界,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概括为:在唐朝盛世的背景下,王维在仕途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内心的孤独和忧虑使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思,从而创作了这首描绘理想世界的诗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