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闻二子读书
节届清和夜气凉,蟾光皎皎映书堂。吾儿颇奋萤窗志,惜少熊丸教子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季节正好是清凉宜人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进了书房。我的儿子在读书方面非常有热情,可惜我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来教导他。
去完善
释义
1. 节届清和:清和是农历四月之称,这里借指春天的夜晚。
2. 夜气凉:指夜晚气温凉爽适宜读书。
3. 蟾光:月亮的光芒。
4. 萤窗:形容勤奋学习。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作者作为母亲,听到两个儿子在书房里认真读书的声音,心中生出一片欣慰与期盼。首句“节届清和夜气凉”,“清和”寓意着美好和安宁的季节,即春天,“夜气凉”则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夜晚凉爽宜人。接下来“蟾光皎皎映书堂”,“蟾光”代指月光,明亮的月光照进了孩子们的书房,给他们的学习增添了几分静谧的氛围。
紧接着“吾儿颇奋萤窗志”,这里的“萤窗”指的是勤学不辍的精神,作者用此来形容自己儿子的刻苦努力。虽然身处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孩子们依然执着地在学习,令身为母亲的作者感到非常欣慰。然而,紧接着的“惜少熊丸教子方”又流露出了一丝遗憾:她认为孩子们的这种求学精神是值得赞扬的,但她却缺乏像孟母那样的智慧,无法给予他们更好的教育方法。这里表现出了一位关心子女成长、愿意为他们的未来尽力的慈爱母亲形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夜闻二子读书》,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朝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这是李白人生的鼎盛时期,他得到了唐玄宗的礼遇,被誉为“翰林待诏”。然而,他也因为个性放荡不羁而遭到朝廷的排斥,最终在失望之余离开长安,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
在李白离开长安的这段时间里,他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学问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