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又是清明雨后天,绿杨深处见秋千。无边芳草王孙路,榆荚飞钱柳堕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清明节后的一个雨天,我在绿色的杨柳树下看到了秋千。在那无尽的草地和小路上,我见到了许多年轻人,他们在榆树上挂满了榆荚,柳絮飘散在地面上。
去完善
释义
《清明》
作者:李氏
朝代:宋
又是清明雨后天,绿杨深处见秋千。
无边芳草王孙路,榆荚飞钱柳堕绵。
注释:
1.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
2. 雨后:指清明节前或当天下了雨。
3. 绿杨:绿色杨柳树,常用来形容春天和美好时光。
4. 深处:此处指的是杨柳树密集的地方。
5. 见秋千:见到有人在荡秋千。
6. 无边:没有边界,形容草原广阔无垠。
7. 芳草:生长茂盛的草本植物。
8. 王孙路:通往贵族居所的路。这里可以理解为春游踏青的道路。
9. 榆荚:榆树果实,俗称榆钱。这里暗含了春天的到来。
10. 飞钱:榆树果实随风飘散的样子。
11. 柳堕绵:柳絮飘落在地面上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节后的景象。诗人首先通过“又是清明雨后天”表达了对时节的感慨,暗示清明节已过,进入春雨连绵的季节。接着“绿杨深处见秋千”描绘出清明节后的热闹场面,人们在绿树掩映的深处荡秋千,欢度佳节。随后,诗人用“无边芳草王孙路”展现了广阔的原野风光,杂草丛生的小径上,春草绿油油的,充满生机。最后“榆荚飞钱柳堕绵”形象地表达了榆钱和柳絮漫天飞舞的场景,这是春天特有的景色,象征着生命力和希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明节扫墓、踏青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这个时期,杜牧的生活经历丰富,他曾担任监察御史、左补阙等职务,后因政治原因被贬为黄州刺史。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见解,受到后世广泛的赞誉。
在唐朝开成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扫墓祭祖、踏青游玩,以此来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