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寒月夜作

标题包含
寒月夜作
宵分蟾影印虚庭,为爱清光倚小亭。惭对青山头已白,闷看黄菊眼还青。烟拖暮霭笼寒柳,风漾幽池蹴细萍。不叹空闺多寂寞,教儿犹喜有遗经。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亮的影子映照在空旷的庭院中,我因为喜欢明亮的光线而靠在凉亭边。看到周围的青山,对自己的满头白发感到惭愧;看到黄色的菊花,眼神依然清澈。烟雾弥漫在寒冷的柳树周围,风吹过池塘使得水面上波纹荡漾。虽然感到孤独和寂寞,但是我仍然感到欣慰的是我的孩子还在学习古代的经典著作。
去完善
释义
1. 宵分:深夜时分。宵,夜晚;分,时间单位,相当于半个时辰。 2. 蟾影:月亮的别称,源自古代神话中的蟾蜍。 3. 虚庭:即空庭,空旷的庭院。 4. 清光:指月光。 5. 小亭:小型的休息或观赏用建筑,这里指的是诗人所依靠的小亭子。 6. 青山:代指远处的山景。 7. 黄菊:黄色的菊花,此处可能暗示秋天的到来。 8. 眼还青:意指眼睛依然明亮,与下一句“头已白”形成对比。 9. 暮霭:傍晚时的雾气。 10. 寒柳:寒冷天气里的柳树。 11. 幽池:深邃、安静的池塘。 12. 蹴:踢,此指风吹起水面上的浮萍。 13. 细萍:细小浮萍,一种水生植物。 14. 不叹:不要叹息。 15. 空闺:独居的女子居所,这里指诗人自己。 16. 教儿:教育儿子。 17. 犹喜:仍然喜欢。 18. 遗经:指古时的经典书籍,这里可能特指儒家经典。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身处秋夜时的心情和情境。首联以“宵分蟾影印虚庭”开篇,巧妙地运用“宵分”一词,形象地表现出月亮升到天空中较高的位置,使得月光洒在庭院之中,显得格外明亮。诗人感受到这美丽的景象,便心生喜悦,走向小亭,感受清风徐来。颔联诗人则转写自身,白发苍苍,眼中所及是那郁郁葱葱的黄菊,寓意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旺盛。颈联又通过描绘暮霭笼罩下的寒柳,以及微风吹拂过的池塘涟漪,进一步渲染出清幽而静谧的氛围。尾联则转向其家庭子女,虽然自己身处孤独境地,但能够看到孩子们快乐地诵读经典,这也让诗人感到些许安慰。整首诗笔调恬淡,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的丰富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寒月夜作》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847年至859年之间,也就是唐朝晚期的唐宣宗时期。这个时期,大唐帝国逐渐走向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战乱频繁。 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李商隐的个人生活也充满了波折。他曾两度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如愿以偿地取得功名。后来,他在官场上也屡遭排挤,一度被贬谪到远离京城的偏远之地。这些人生际遇使得李商隐在诗歌中表达出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命运多舛的感慨。 在《寒月夜作》这首诗歌中,李商隐通过对寒冷月光、孤雁哀鸣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在深夜里的孤独与忧伤。同时,他也通过这种情感寄托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这首诗歌充分展示了李商隐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困境和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