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胡逸老致虚庵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您有万册图书足以教育子女,而留下满筐金钱往往带来灾祸。
愿与贫困的人共享五谷杂粮,定会如同明亮的月亮孕育出美丽的珍珠。
群山伴随您座落的图画显现,水声仿佛透过窗户传入雨夜风声。
观察山水都能领悟其中奥妙,还有什么事物能玷污您的灵性呢?

去完善
释义
1. 题:题目,此处指的是该诗的标题。
2. 胡逸老致虚庵:胡逸老是诗人好友的名字,致虚庵是这位友人的住所。
3. 藏书万卷可教子:意指家中藏书丰富可以教育子女。
4. 遗金满籯常作灾:古代指富人死后,财富成为后代的灾祸。
5. 能与贫人共年谷:愿与贫苦百姓共享粮食。
6. 必有明月生蚌胎:形容困难时期终会过去,迎来美好的时光。
7. 山随宴坐图画出:描绘友人隐居生活的美好景象。
8. 水作夜窗风雨来:夜晚聆听雨水击打窗户的声音,感受自然之美。
9. 观水观山皆得妙:欣赏山水风光能领悟到人生之哲理。
10. 更将何物污灵台:心灵纯洁的人不会被世俗之物玷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目中的“胡逸老”指的是作者的好友胡杲。诗的前两句表达了胡杲的富有和慷慨,通过藏书万卷和遗金满籯的对比,表现出胡杲的高尚情操。后两句则是对胡杲的赞美,认为他能与贫人共享粮食,如同明月孕育出蚌胎,体现了他的仁爱和智慧。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胡杲的隐居生活,山随着宴坐而图画化,水在夜窗中仿佛带来了风雨,表达出作者对胡杲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则是强调观水观山的妙处,表示这种生活态度足以保持内心的纯洁无暇,不会受到世俗的污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胡逸老致虚庵》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一首题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094年,此时的黄庭坚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晚年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遭受排挤和贬谪,因此心境上有所变化,对人生的思考也更加深入。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北宋政治日益腐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逐渐从现实转向超脱。黄庭坚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寻求精神的解脱之道。他在诗中将这种心境融入到了“致虚庵”这个象征性的空间中,以此表达了自身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和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