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寄孙竹湖)
问讯竹湖,竹如之何,如何未归。道吴山越水,无非佳处,来无定止,去亦何之。莫是秋来,未能忘耳,心与孤云相伴飞。愁无奈,但北窗寄傲,南涧题诗。
人生万事成痴。算世上久无公是非。恨云台突兀,无君子者,雪堂寥落,有美人兮。疏雨梧桐,微云河汉,钟鼎山林无限悲。阳山县,是昌黎误汝,汝误昌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请问一下竹湖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为什么还没有回来呢?一路上的山水风光美不胜收,但你来的没有定数,离去的也没有方向。是不是因为秋天的到来,让你无法忘怀?你的心仿佛跟随着孤独的白云在飞翔。心中忧愁却无法排解,只能寄托在北窗下,在南边的溪流边写诗。
人生的诸多事情都容易让人陷入痴迷的状态。想想看,这个世界上已经很久没有公正的是非了。可悲的是,那些在朝堂之上的人,却没有真正的君子;那些清静幽寂的地方,却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在等待。稀疏的雨点洒在梧桐叶上,淡淡的云朵飘过银河,不论是富贵的宫廷还是宁静的山林,都有着无尽的悲伤。那个阳山县啊,是韩愈耽误了你,也是你耽误了韩愈。

去完善
释义
1. 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情况。
2. 竹湖:此处指孙竹湖,作者的朋友。
3. 吴山越水:指浙江一带的山山水水。
4. 北窗寄傲:典出《世说新语·排调》:“王仲祖谓曰:‘卿真可谓致身者矣!’王司空曰:‘卿何敢言?官乃是致身之本。’”此处以“北窗寄傲”隐含对朋友地位的不满。
5. 南涧题诗:典出晋潘岳《河阳县作》诗序:“南有皋路,面晨驾引,夹岸高柳,与猿鸟相命。因眺属之江川,遂与西园侯度,云写诗人思献赋于弘农皇甫冉公。庶以摅抽割之怀,盈以往来之辙。”这里暗示自己虽身处江湖却不忘献赋朝廷,仍抱有功名之心。
6. 云台突兀:典出《后汉书·马武传》。云台,汉代洛阳南宫的一座台观,因其上有高耸的铜柱,故称云台。突兀,高耸的样子。这里借用云台比喻朝中显贵。
7. 雪堂寥落:典出苏轼《赤壁赋》:“子瞻在黄州,东坡雪堂之前,有白鹤冢焉。”雪堂,即苏轼在黄州时的居所。寥落,冷清的样子。这里借雪堂形容孙竹湖清贫的生活。
8. 阳山县:古县名,治所在今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
9. 昌黎误汝,汝误昌黎:昌黎,韩愈的郡望,后世以“昌黎”代称韩愈。误,误导。这里暗指韩愈因被贬阳山而误导了孙竹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作以清幽婉丽的语言,展现出作者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与关心。开篇设问,“问讯竹湖,竹如之何,如何未归?”,看似询问竹子,实则含蓄表达对友人的期盼和担忧。接着,作者列举了许多美好之处,借喻友人所处的环境和谐安宁,暗示希望友人能够归隐。下阕转向谈论人生哲理,感叹世事纷扰,世人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接下来,通过对云台的遗憾、雪堂的惋惜,揭示了世俗对君子和美女的不公评判。最后,以“阳山县,是昌黎误汝,汝误昌黎。”收尾,引人深思。整首词情感真挚,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沁园春·寄孙竹湖》是南宋文学家刘过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在这段时间里,刘过虽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一生困顿潦倒。他为人豪放,不屑世俗,经常与文人墨客相聚饮酒赋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腐朽,民生疾苦。而金人屡次南侵,边患严重。面对这样的时局,刘过感慨万分,在词中表达了对于故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他借孙竹湖这一人物形象,寄托了自己对故人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