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浙东王大夫二首
出镇当时移越俗,致君何日不尧年。到来唯饮长溪水,
四方皆是分忧寄,独有东南戴二天。
王臣夷夏仰清名,领镇犹为失意行。已见玉璜曾上钓,
泥滓云霄至悬阔,渔翁不合见公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白话文中,翻译如下:
那时出任镇守,改变越地的风俗;辅佐君王,让国家如尧舜之治。来到这里只饮用清澈的溪水,东西南北四面八方都有我所分担的忧虑。只有东南两面天各一方,我独自仰望星空。
朝廷百官和四夷百姓都敬仰我的清廉之名,领命出征依然怀有失意的情绪。曾经看到佩玉之人被水中的玉石所诱,泥淖之中的云霄高远且辽阔,渔夫不该见到那些公卿之人。
去完善
释义
1. 越俗:指浙江省的习俗。
2. 致君:谓使君主尊道而行。这里是对治理国家的一种期望。
3. 尧年:传说中是尧帝统治的盛世。
4. 长溪水:浙江省的长溪河流。
5. 分忧寄:分担国家的忧虑,承担国家的重任。
6. 二天: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7. 领镇:率领镇军。
8. 玉璜:古代礼器之一,形状像璧。这里是代指镇守浙东的王大夫。
9. 上钓:指王大夫入朝任职,担任要职。
10. 泥滓:指污浊的尘世。
11. 云霄至悬阔:形容地位崇高,与渔翁相距甚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方干献给浙东王大夫的。诗中表达了对方干政绩的赞美和对他的敬仰之情。"出镇当时移越俗,致君何日不尧年"这两句强调了方干作为地方长官的出色表现,他使当地的风俗得到了改变,使得君王的地位更加巩固。“四方皆是分忧寄,独有东南戴二天”则描述了方干的声望和影响力,四方百姓都把他当作依靠,东南地区的百姓更是把他当作天上的日月般存在。
第二首诗继续表达了对方干的赞扬。“王臣夷夏仰清名,领镇犹为失意行”这两句指出,不论是朝廷的官员还是普通的百姓,都对方干的廉洁和公正表示钦佩,尽管他的地位很高,但他依然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接下来的两句,“已见玉璜曾上钓,泥滓云霄至悬阔”,则是通过描绘方干的高洁品质以及他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表达了对方干的敬佩之情。最后两句,“渔翁不合见公卿”,进一步强调方干的清廉形象,即便在寻常的渔翁眼中,他也依然是那个高洁而不可亵渎的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献浙东王大夫二首》是唐代诗人方干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
在这段时间里,方干的生活充满了曲折。他自幼勤奋好学,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取得功名。后来,他在故乡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隐居,以耕读为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许多描绘田园风光、抒发个人感慨的诗篇。
唐德宗贞元年间,正值唐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上,宦官势力逐渐崛起,掌握朝政大权;经济上,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国家财政拮据,人民生活困苦。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方干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在这首诗中,方干通过赞美浙东地区的美景,表达了对浙东王大夫的敬仰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希望得到这位地方长官关注和支持的愿望,以便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