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又次申教授直宿三首 其三

标题包含
又次申教授直宿三首 其三
秋堂襆被有余清,骤喜秋光泼眼明。 帘外月华筛碎玉,床头萤火当长檠。 直嫌唧唧秋虫响,且听琅琅弦诵声。 善教尙烦留滞席,朝恩未许便归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傅察(1089年-1126年),字公晦,北宋末年著名文人,历任国子主簿、监察御史等职。他因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而受到时人的赞誉。 傅察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在科举考试中,他以优异的成...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秋天的教室里,感受着温暖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进屋里,让人感觉特别舒适;突然间被那明亮的秋日光线所吸引。月光透过帘幕,像细碎的玉般洒在地上,闪烁着星光;床头的台灯亮着,犹如夜空中飞翔的萤火虫,照亮了这宁静的夜晚。 虽然夜晚虫鸣唧唧,让人略显心烦,但更让人陶醉的是那从远处传来的琅琅读书声。教好书、育好人是我们的职责,即使有些困难也不能让我们轻易放弃;而且深受皇恩,必须尽好这份职责,不能早早回家休息。
去完善
释义
1. "秋堂": 秋天的课堂或者书房。 2. "襆被": 指整理好被褥。"有余清": 有余清冷, 形容秋天的气候特点。 3. "秋光": 秋天的阳光。"泼眼明": 使人眼睛明亮。 4. "月华": 月光。"筛碎玉": 形容月光如水银泻地般闪耀。 5. "床头": 床前。"萤火": 萤火虫。"当长檠": 当作明亮的灯火。 6. "唧唧": 形容虫鸣声。 7. "琅琅": 形容读书声悦耳。"弦诵声": 弹奏乐器伴随的读书声。 8. "善教": 擅长教学的人。"尚烦": 尚且需要。"留滞席": 指没有升迁的机会。 9. "朝恩": 朝廷的恩典。"未许": 不同意。"归更": 返回更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深夜读书的情景。首句通过“秋堂”、“襆被”和“有余清”三个词,形象地展现了秋天的静谧与凉爽,为全诗奠定了深沉而宁静的基调。接下来的两句“骤喜秋光泼眼明”和“帘外月华筛碎玉”,分别描述了诗人对于秋光的喜爱以及月光洒在窗帘上的美丽画面。第四句“床头萤火当长檠”则是对夜晚中萤火虫飞舞的美丽景象进行了细腻的刻画。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了“直嫌唧唧秋虫响”和“且听琅琅弦诵声”,通过这两种声音的对比,突出了夜间读书时的专注与宁静。最后两句“善教尚烦留滞席,朝恩未许便归更”,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教学事业的热爱和对皇帝的感激之情。 整首诗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夜间读书的情境,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又次申教授直宿三首 其三》这首诗是宋代傅察在南宋初期创作的。此时,北宋已经灭亡,南宋政权尚未稳定。在这个特殊时期,许多文人志士都渴望为国家出一份力,以恢复中原故土。 傅察本人曾担任秘书省校书郎等官职,但在朝廷政治斗争中受到排挤,被贬谪到地方。尽管如此,他仍然关心国家兴亡,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振旗鼓,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在这种心境下,他创作了这首抒发壮志的诗篇。 诗歌表达了作者身处逆境依然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其中蕴含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与当时南宋初期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这段历史时期,虽然政局动荡,但民众却展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涌现出一批批英勇抗金的名将和仁人志士,如岳飞、文天祥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