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卜居偶得山水之胜喜而赋之
寒士把茆聊盖头,岂假山水寻清幽。
偶然驻足得胜地,造物所赋非人谋。
有山无水清晖减,有水无山爽致卑。
流水青山屋上下,此妙唯许坡公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贫寒之士用茅草略作遮挡,并不需要借助山水来寻找清幽。
偶尔停下脚步,发现这地方真是好,是天地赋予而非人力所及。
有山没有水,景色就少了光泽;有水没有山,观感就会显得平淡无奇。
流水和青山相互映衬,这种美妙只有苏东坡才能领悟得到。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余:我。
2. 卜居:选择居住的地方。
3. 胜:优美的景色。
4. 喜:高兴。
5. 而:表承接。
6. 赋之:创作这首诗。
7. 寒士:贫寒之士,这里指作者自己。
8. 把茆:拿着茅草,形容简陋的居住环境。
9. 聊:勉强。
10. 盖头:掩盖,遮蔽。
11. 岂:表示反问的副词。
12. 假:借助。
13. 山水:山和水,这里指美丽的自然风光。
14. 清幽:清静幽雅。
15. 偶然:无意间。
16. 驻足:停下来。
17. 得胜地:得到美好的地方。
18. 造物所赋:自然界的恩赐。
19. 人谋:人为的努力。
20. 有山无水:只有山没有水。
21. 清晖:清澈的光辉,形容水的清澈。
22. 减:减少。
23. 有水无山:只有水没有山。
24. 爽致:凉爽宜人。
25. 卑:低下。
26. 流水青山:形容美丽的环境。
27. 屋上下:房屋的四周。
28. 此妙:这种美妙。
29. 唯许:只允许。
30. 坡公: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坡公”。
去完善
赏析
《余卜居偶得山水之胜喜而赋之》:这首诗以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选择居所时偶然发现的优美山水景色,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首联通过对比,展现出诗人不求名利的淡泊心态;颔联则描写了在无意中寻得的美景,体现了天工巧夺的奇妙;颈联则通过对有山无水、有水无山的两种景色的对比,突出了山水相依的和谐之美;尾联则以著名文人苏轼为例,暗示只有像苏轼这样的智者才能领悟到这种美的真谛。整首诗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洞察力和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余卜居偶得山水之胜喜而赋之》是南宋时期著名文人姜特立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这首古诗的创作为公元1175年前后,此时正是南宋孝宗统治时期。
在那个时候,姜特立刚度过了一生中的低谷期。他因为性格直率,屡次遭到贬谪,甚至曾被流放到边疆地区。直到遇到孝宗皇帝,他的才华得到赏识,逐渐得到重用。这一时期,他不仅得以在朝廷担任要职,还有幸游览了江南地区的名山大川,体验到自然山水的美好。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以孝宗皇帝为首的南宋朝廷,努力想要振兴国家,富国强兵。然而,当时国家政治斗争激烈,民间疾苦诸多,皇帝一心寻求贤臣辅佐,以期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在这样的背景下,姜特立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壮志融入到对自然山水的赞美之中,通过对山水之胜的欣喜之情,流露出他立志为国家、为民众谋求福祉的远大理想。
去完善